首頁 從拖延到自律:用福格模型戰勝拖延症

情景1:明知道有事要做,為什麽還在浪費時間

字體:16+-

一周之前,老板就交代CC,新產品的創意說明書要趕緊做,並給出3天的期限。

接到這個任務後,CC就在腦子裏構思了好幾個版本,如果從中選取其一,再以文字的方式呈現,估計有一天的時間就可以搞定。她好幾次下定決心認真工作,希望早點完成,可每次剛要投入其中,又開始“逃避”這件事,隨手就打開了微博的網頁。

到了第二天夜裏,CC內心的焦慮感噌噌地往上冒,攪得她無心睡眠。她是真的著急了,從**騰地坐起來,然後直奔書桌,打開電腦開始奮筆疾書。她非常專注,沒有刷手機,沒有逛購物網站,即使這些都是她平時最喜歡的娛樂活動。她滿腦子想的都是新產品的內容,隻是偶爾會閃現出一個畫麵——老板發現自己沒完成工作,臉色超級難看,撂下狠話……盡管這個畫麵隻閃現了兩三秒,她卻已經不寒而栗,立馬又把注意力拉回到工作中。

不知不覺,天已經蒙蒙亮了。熬了一個通宵後,CC總算可以勉強交差了。她眯了一個小覺,起身洗了個澡,就去公司了。路上,CC滿心愉悅,雖然有點困,可畢竟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務,內心是輕鬆的。回想起前一晚的焦慮狀態,CC暗下決心:“以後再也不這麽拖了,把自己逼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真是煎熬。”

CC的決心是真的,可類似這樣的決心,她已經下過n多次了。結果,下一次做事還是會拖,似乎不到最後一刻,總是沒辦法讓自己行動起來。她也搞不懂,為什麽自己明知道有事情要做,卻還會在那些無聊又瑣碎的事情上浪費時間?

不到最後一刻不行動,對於CC這樣的情況,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心理學家馬文·朱克曼(Marvin Zukerman)認為:這類人需要腎上腺素迅速上升帶來的刺激感,宣稱有壓力才有動力,在高壓下做事,才能獲得這種刺激感。隻不過,這種刺激感是劣質的。朱克曼教授解釋說:“你一次又一次地推遲完成任務,直到越來越接近截止日期,你錯誤地認為,這是最好的完成任務的方法。在推遲任務時,你所經曆的任何一種情感上的滿足並不是你繼續拖延的動機所在。相反,你所經曆的‘刺激’感是在時間所剩不多的情況下,匆忙趕工產生的一種焦慮感,這種情感是拖延產生的結果,而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