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時間內,為什麽總有人能做好該做的事,還有空閑去提升自我;而有些人拖拖拉拉,效率低下,緊趕慢趕都完不成預先的計劃呢?
加拿大學者皮特斯蒂,在拖延症研究領域頗有建樹,他在《拖延方程式:今日煩來明日憂》一書中,用一個方程式形象地闡述了拖延的主因,順帶解答了上述問題:
U=EV/ID
U指代工作效率,E指代成功的期望值,V指代工作收益,I指代分心度,D指代拖延程度。
顯而易見,分心度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工作效率的高低,兩者是反比關係。分心度越大,工作效率越低。那些經常完不成任務、感歎時間緊迫的人,通常都是在分心的問題上栽了跟頭。他們總是找借口說:“我要做的事太多了”“有些要求我沒辦法拒絕”“朋友約我好幾次了,我能不去嗎?”然而,當你追問他們真正在忙的時間有多少時,他們會支支吾吾說不上來。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誰也無法讓時間延長,我們也沒有分身之術,顧此失彼是必然的選擇。但問題是,顧什麽、失什麽,在於我們的選擇。
化妝師R的技術很好,但總是因為做事拖拉而被老板指責。為此,她自己也很苦惱。直到有一次,老板提醒她:做事別那麽分心!她這才意識到,自己在工作前總喜歡跟人聊天,化妝的時候也總是出岔子,有時還因為抹不開麵子去幫同事而怠慢了自己的客戶。為了跟客戶打好關係,她還花了不少時間給客戶講解化妝技巧。
找到了問題的原因,R立刻改變了自己的工作風格。她不再好為人師,也學會了拒絕,效率立刻就上去了。
道理都懂,實踐起來卻不易。很多人都會問:如何才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上,減少分心呢?這裏有幾條建議,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