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慈悲力無窮

梟獍之心

字體:16+-

孝親敬親乃基本的人倫之道。在《史記·孝武本紀》裏提到,古代有一種鳥,名為“梟”,它在出生後,就會因饑餓而將辛苦抱卵、哺育它而疲憊不堪的母親吃掉。另外,還有一種獸名叫“破鏡”,又名“獍”,它的外貌像虎豹而體形略小,也是出生後不久,就會將它的父母親吃掉。黃帝為了要滅絕這兩種惡心的禽獸,於是規定,舉凡天下祭祀,都要拿這兩種禽獸來作犧牲品。

由於這樣的典故,後人將不肖子女或忘恩負義、凶殘無道的人,形容為“衣冠梟獍”,或指他們的心態是“梟獍之心”。

孝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孝道思想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過去為了表揚孝行,有“二十四孝”的典範,而動物中的“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也常作為孝親的教材,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

除了對父母盡孝,更要擴大孝親的範圍,對宗族、對國家民族,甚至對一切眾生盡孝。孝的意義,是對國家、親人的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應有的一份責任,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係。

在佛教的經典中,不難看出佛教對孝道的重視。佛陀教育弟子,孝順父母不僅限於今世的父母,更要擴及七世父母,乃至一切眾生皆曾是我的父母。而佛陀本身在多生累世,更是孝道的實踐者。因此在《涅槃經》裏提到,釋尊因累世以來恭敬三寶,孝養父母,因此可以感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的莊嚴身相。

孝親敬親乃基本的人倫之道。如果人人都能孝順父母、奉行十善業,不僅可化解世間的暴戾之氣,更可為來生種下圓滿佛道的因緣,吾人怎能不欣喜去力行實踐呢?佛陀為父擔棺|佛陀為父擔棺

學佛並不是要我們放棄世情,不問世事,如同槁木死灰沒有一點血肉、人情。佛陀在未出家前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名叫悉達多,因羨慕修行學道,背井離鄉參訪、求法,經過十二年後,終於三十一歲成道。成道後的第二年回到祖國探望父親淨飯王,足見他豐厚的人情與孝順的心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