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機器,不能每分每秒都保持高速運轉,誰都無法做到時刻精力充沛、幹練有餘。有時,我們覺得情緒飽滿、精神煥發,做什麽都很順利;有時又會覺得渾身疲乏、情緒低落,絲毫不想動彈,什麽事都往後拖延。
為什麽會這樣呢?難道,隻因為心理上的惰性?
事實上,這裏存在一個“黃金時間”的問題。
早在20世紀初,英國醫生費裏斯和德國物理學家斯沃伯特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患者因為頭疼、精神疲倦等,每隔固定的天數都會來就診一次。在跟這些患者深入溝通後,他們分析總結出一條規律:人的體力狀況變化以23天為周期,人的情緒狀況變化則以28天為周期。20年後,另一位叫特裏舍爾的人,又根據自己學生的智力變化分析總結出:人的智力狀況變化以33天為周期。
在這些理論基礎上,後來的科學家們又陸續發現了一些事實:人的體力狀況、情緒狀況、智力狀況按照正弦曲線規律變化;人的“生物三節奏”中,又可分為“**期”“低潮期”“臨界點”“臨界期”。
人在“**期”時,心情舒暢、精力充沛,工作效率最高;人在“低潮期”時,心情低落,容易疲勞,工作效率較低;在“臨界點”和“臨界期”時,人的體力、情緒、智力會呈現不穩定的狀況,工作易出現失誤。
這種體力和大腦功能,即便在一天的時間內,也存在起伏變化。通常,一天有3個黃金時段,分別是10:00-11:00,15:00-17:00,20:00-21:00。這3個黃金時段,做事的效率較高,適合從事具有難度和挑戰性的工作。
N過去是一個拖延症患者,他從來沒聽說過“黃金時間”,經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最好的時間裏打一些不重要的電話、回複一些不重要的郵件,白白浪費了黃金時間。等到該做重要的事情時,他又提不起精神了,腦子變得很遲鈍。一整天下來,效率很低,人也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