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給拖延起了一個難聽的外號,叫“生命的竊賊”。細想起來,一點也不過分。拖延就是偷走時間、偷走生命的行為,讓人虛度光陰,厭倦生活。如果有人幻想著用白日夢和從沒按時履行過的計劃表來實現夢想,那麽死人也會跳出來為他鼓掌。
一位學者從年輕時就想出一本自己的著作,可到了60歲之際,還是沒能完成這個心願。他總是說自己很忙,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做,根本騰不出時間。聽的人都信了,畢竟他德才兼備,忙也是正常的。但隻有學者自己知道,他是覺得寫書比較繁瑣,自己也缺乏這方麵的經驗,從內心深處來說,他對這件事缺乏信心,害怕失敗,才一直擱置著。
消極等待,無限拖延,就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
有位幽默大師說過:“每天最大的困難是離開溫暖的被窩走到冰冷的房間。”這番話戳中了很多人的痛處。當我們躺在**想象著起床是多麽痛苦的事情時,它就真的變得很痛苦了,哪怕隻是把棉被掀開,坐起來,把腳伸在地上,也成了難如登天的事。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習慣追求快樂、逃避痛苦。躺在溫暖的被窩裏,在“早起”和“再睡一會兒”之間做著鬥爭,這個過程真的很痛苦,所以保持原狀就成了多數人的選擇。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我們的時間也在悄無聲息地流逝。待有一天,看到曾經和自己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人不知不覺已經甩自己很遠時,才意識到過去的拖延偷走了多麽寶貴的時光。再想追回,付出的代價要比從前大很多。
從心理學上講,每一種心理博弈選擇的背後,都免不了痛苦。選擇了躺在溫暖的被窩裏,逃避了寒冷的痛苦,但要麵臨遲到、不充實自我而逐漸落後的風險。可即便如此,多數人還是選擇了拖延,這就是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表現。時間長了,這種習慣就給夢想蒙上了陰影,就如同一塊鐵,慢慢地生鏽,最終失去了鐵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