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一東一西的緊急情況,李贄和劉星東的看法並不相同。《續焚書》收錄了這篇《西征奏議後語》:
劉子明(東星字)宦楚時,時過餘。一日見邸報,東西二邊並來報警,餘謂子明:“二俱報警,孰為稍急?”子明曰:“東事似急。”蓋習聞向者倭奴海上橫行之毒也。餘謂:“東事尚緩,西征急耳。朝廷設一公任西事,當若何?”子明徐徐言曰:“招而撫之是已。”餘時嘿然。子明曰:“於子若何?”餘即曰:“剿除之。無俾遺種也。”子明時亦嘿然,遂散去。然而,這一次,李贄或許錯了。
“西事”,也就是寧夏兵變,從二月己酉(十八日)開始,到九月壬申(十六日)才平定。“東事”,則越演越烈。
16世紀中期,日本除時常寇掠明朝沿海外,還不斷地侵擾朝鮮。朝鮮迫不得已,乃派兵將其根據地對馬島肅清。嗣後日本又要求與朝鮮通商,但受到了嚴格限製。豐臣秀吉在平定各部諸侯,統一日本後,便開始積極整頓內政。豐臣秀吉是一個毫不掩飾野心的人,在給小妾淺野氏的信中說:“在我有生之年,誓將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
幾千年來,朝鮮是中國東邊的屏障,豐臣秀吉侵略中國必須先摧毀朝鮮,萬曆二十年一月,豐臣秀吉正式發布命令出征朝鮮。五月,日軍十數萬大軍揮師越過對馬島,進犯朝鮮,攻陷王京,準備進一步侵略中國。朝鮮國王棄城北奔鴨綠江邊義州,遣使向明廷求救。七月,神宗派副總兵祖承訓率師援朝。
這場曆史上著名的抗日援朝戰爭,曆經七年時間,最後以中朝聯軍的勝利而告終。
曆史何其相似乃爾?三百餘年後,這一幕又以另一種方式重演。
寧夏兵變事態日漸嚴重,朝廷天天在征兵選將,李贄也為此焦慮不已。浙江道監察禦史梅國楨上疏,推薦李如鬆為總兵官,表示自己願以禦史監軍。四月十七日,梅國楨獲準以監軍前往寧夏平叛。李贄聽到這個消息,“喜見眉睫”,走告劉東星,對平叛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