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十四年,韓愈貶任潮州刺史。
潮州屬嶺南道,瀕南海,《舊唐書》記載其“以潮流往複,因以為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潮州自古就是荒涼偏僻的“蠻煙瘴地”,是懲罰罪臣的流放之所,唐代亦然。不少名公巨卿如常袞、韓愈、李德裕、楊嗣複、李宗閔等都曾經被遠貶潮州。
潮州一任不到八個月,韓愈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一係列為民謀利的工作中。他驅除鱷魚,獎勸農桑,興辦教育,大修水利,延選人才,傳播中原先進文明,從而使當時的蠻荒之地潮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潮州百姓永遠記住了韓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為紀念韓愈而命名,後人因此讚道:“不虛南謫八千裏,贏得江山都姓韓。”
居塵學道,火中生蓮;德潤古今,道濟天下。這恰是今天來談韓愈的意義所在。無論為文為官,無論是進是退、是榮是辱,隻要能力之內,必應“民”字當先。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這十六個字,才能得到人們發乎內心的擁戴,一生功業才會在百姓的口口相傳中永世流芳。
——題記
文章隨代起,煙瘴幾時開。
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萊。
康熙二十三年的一天,清代兩廣總督吳興祚一路向東,從廣州來到潮州的韓文公祠。
遠山如駿馬奔騰而來,海天一色中的石階高聳雲表。歲月凋零,人心不老。吳興祚感慨萬分,題詩勒石。
這一年是1684年。此後300餘年,因為這首詩,吳興祚與他傾慕不已的文公韓愈一道,被鐫刻在中國南疆的文化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