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之名,始見於《史記》。
“稷”,在中國浩瀚的史籍中,是一個有著特殊分量的概念。“稷”,也叫“後稷”,是周族始祖,因善種糧食,“稷”被尊為農神或穀神,在我國古代享有崇高的地位。“社稷”一詞的意思,就是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古時亦用作國家的代稱。
方誌記載,中國曆史上共有三處以“後稷”的“稷”為名的“稷山”,一處位於山西省稷山縣南,一處位於浙江省紹興市,還有一處,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西南。臨淄稷山,是臨淄與青州市的界山,山陰為臨淄,山陽為青州。山上舊有後稷祠,海拔雖僅171米,但影響巨大。齊國古稱稷下,齊古城有“稷門”,皆因此山而起。
因稷門而名的稷下學宮,順應戰國時代變法改革的曆史潮流而產生。
創立於2300年前的稷下學宮,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院之一,它兼具國家元首智囊團、政府議政院、國家科學院和研究所這三者功能之總和,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具有國家智庫意義的機構。這所學院前後曆六代,影響遍及列國,規模之大、聚集人才之多,在當時應屬世界第一。
在自由、開放、包容的稷下學宮,形形色色的門派、五花八門的思潮,從四麵八方匯集交聚,稷下學宮的知識分子們各抒己見,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景象,造就了人類文化政治景觀的一座高峰。
——題記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然而,正是在這時代的動**與紛爭、思想的爭鳴和交鋒中,出現了中國曆史上學術極為活躍的黃金時代。
曆時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時代,是中華古代文明逐漸遞嬗為中世紀文明的過渡地帶。極大的開放、極大的變革、極大的流轉,使中國的思想呈現了百家爭鳴、異彩紛呈的局麵,各階級、各階層、各流派,都企圖按照自己的利益訴求,對宇宙社會和萬事萬物做出解釋,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彼此詰難,在睿智的想象中相互爭鋒,在深沉的闡述中相互砥礪,在慷慨的激辯中相互增長。這是人類思想史真正的黃金時代,它宛如簇簇晨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又似道道曙光,為學術思想帶來了蓬勃燦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