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修文見大家沉默不語,又等了片刻後,一名身穿普通棉衣的中年男子站了起來。
“在我們老家,若是贖瑤役需要三兩銀子,贖兵役則是三到五兩銀子不等。多說一句,我們老家比較貧困,大多數的農家,一年到頭的餘錢,估計也不過就是三四百文。”
有一就有二。
另一位穿著普通的年輕學子也跟起來道:“在我們那裏,贖瑤役大概五兩銀子,兵役的話不等,高的時候可能會到十兩銀子,話說我也算是生在了魚米之鄉,可饒是如此,我們那裏的農家一年到頭的總進項,也不過會超過五兩銀子,我說的還是在家中有三四個壯勞力的情況下。”
之後又有幾位站了起來,他們的話,讓一些身著錦袍的學子們多少有些尷尬。
這個場麵對於他們而言,太過諷刺了!
二樓一間包廂內,一名中年男子捋著胡須道:“不知民間疾若,卻偏偏要擺出一副要為蒼生而活的樣子,也不知道這些人何來這麽大的臉!”
對麵是一位年輕的公子,約莫十四五歲的樣子。
“先生說的是,若是不知百姓們到底需要多少銀錢才能過上豐足的日子,又何談為民請命呢!”
商戶怎麽了?
對於大治朝而言,商戶也是這片國土上的子民呀,怎能什麽都不清楚,開口就要說什麽提高商稅?
謝林倒是微微點頭,對於謝修文的說法,更為認同。
“諸位兄台們也都聽到了,因為地理位置不同,所以相關的贖銀也是不同的。而且有的地方的瑤役是二十天,有的地方瑤役則是四十天,這都有所區別。我們不能因為商戶頂著一個商籍的名頭,所以就認準了他們一定不是好人,一定是賺了黑心錢。那些小商小販們,一年到頭奔忙,也不過勉強能讓家人裹腹而已,他們何處得罪了諸位,竟想著讓他們本就不富裕的生活裏再添一道枷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