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想要出仕, 一是看出身,二是讀書科舉,三是靠官員舉薦。
李白無法考科舉, 寫給韓荊州的《與韓荊州書》,“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就是他的投名狀, 本意是為了出仕為官。
科舉之前,讀書人各顯神通, 讓官員看到自己的才名,上門拜訪, 投遞文章詩詞。
考中科舉之後, 也不一定能做官, 或者一輩子隻能做個小官吏。
做官之後想要升職, 主要靠人提攜, 也是舉薦。
大唐人才濟濟,像是李白杜甫等詩人,一輩子鬱鬱不得誌者, 不知凡幾。
張九齡算是做到了大唐詩人中最高品級官員, 官至宰相, 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
而張說, 曾對張九齡有舉薦提攜之功,對他十分看中,並主動稱他們都姓張, 論譜敘輩。
譚昭昭很是納悶,張九齡官途並非一帆風順, 考中進士之後,苦於沒背景關係,坐了許多年冷板凳。
張說本身也宦海幾經沉浮,對他的提攜,應當是很多年以後了。
譚昭昭糾結了片刻,就很快放下了。
聰明人不知凡幾,她並不敢仗著知曉些曆史大致走向,就認為運籌帷幄,勢在必得。
這一世興許是平行時空,說不定,張九齡的運道就變了呢?
且以張九齡的聰明,能從偏僻地方毫無根基的窮小子,走上宰相之位,名流千古,他的本事,無需譚昭昭操心。
離開大堂回到客舍,夥計送進了熱水,眉豆忙著收拾幹淨,兩人坐下來歇息。
譚昭昭取了一些香出來,放進熏籠中。青木香氣漸漸升騰,聞著熟悉的香暖氣息,驅散了趕路的疲憊。
張九齡一直若有所思,先前見到譚昭昭的驚訝,他也感到疑惑不已,沒曾想她居然知道張說。
後來,想到他書房有收藏張說的文集,興許是在晾曬卷軸的時候,她看到過,便未再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