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的曆史進程,劉備想出頭最少也要等到黃巾起義以後。
可就算是黃巾起義平叛立功,劉備因為出身太低的原因,幾年折騰下來也沒見得有多大建樹。
這麽遷延下去,等他們出息的時候,劉儉差不多都是半老頭子了。
有些事情可不能順其自然。
劉儉思來想去,覺得如今正是夏育等人跟鮮卑作戰失敗的第三年,今年江夏和廬江郡反叛,幽州邊境多年遭鮮卑入寇,已屬事急,若能借著這個機會建功,說不定可以讓自己和劉備搶先一步進入仕途,早點開始積累政治資源。
若是能夠在大亂之前,拿下一塊根據地,那肯定是最好不過的。
但僅僅從軍建功是不夠的。
正如張飛所言,良家子從軍的多了去了,能建功的人也多了去了,從小卒開始幹,能熬出頭嗎?
要建功,同時還得有靠山和門路相輔相成。
……
“公孫瓚?”
劉備有些不以為然:“他雖是遼西大族中人,可不過是庶子出身,公孫一族不會以其為重,他能幫我們什麽?”
劉儉聞言笑了,果然和他想的一樣。
他在緱氏山跟公孫瓚當同學的時候,就有些奇怪,既然劉備跟公孫瓚關係還湊合,且都是因身份問題而被束住手腳,算是同病相憐,那為什麽公孫瓚早年發跡的時候,劉備沒有去求,而是後來等公孫瓚事業大成時,才勉強拉了劉備一把?
切身處地的生活在漢朝後,劉儉才明白,不是劉備不想早用公孫瓚這棵大樹,而是他不知道公孫瓚現在是幹什麽吃的!
聽著很好笑,可真就是不知道。
跟後世相比,漢朝的通訊真的太落後了,電視、手機、報紙、圖書要啥沒啥,人口識字率也很一般,很多人連居住地的縣署各級官員叫什麽都弄不清楚,更何況異地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