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我給玄德當主公

第三章 兄友弟恭

字體:16+-

要說劉儉和劉備能拜在盧植門下,還是有運氣成分在的。

盧植身為馬融之徒,是海內名儒,按道理來說依劉家的身價,是決計攀附不上的,更別說送孩子去緱氏山學經了。

天幸涿縣劉氏與盧氏的先輩有些恩誼,即劉雄和盧充一輩。

雖然這份恩誼並未發生在劉周和盧植這一代,但對於深研古文經,通讀諸家《左傳》的盧植來說,有恩也當報的道理,他比誰都明白。

就算是隔著一百年,到他這輩也得還了。

說白了就算是盧植不想報恩,但他的身份也必然會促使著他去替先輩了償這份恩情……沒辦法,誰讓他是大儒呢?大儒就得有恩必報,不讓報不行!

事關聲望名節啊。

而盧植報答涿縣劉氏先輩之恩的辦法,就是收了劉周推薦來的一兒一侄為門徒,既省事又足夠讓對方感激。

說是弟子,實則盧植教劉家兄弟的時間連兩個月都不到。

五年前劉備和劉儉兩個幼子領父命,長途去往緱氏山學經,耗時兩月方抵緱氏山,不想學經兩月後盧植就被朝廷派往九江平叛了。

而在學經的這兩個月裏,盧植因還有太學博士的職務,在緱氏山學堂露麵的時間頗為有限,講經之事基本皆其子盧殷代替。

劉儉記得自己見盧植麵的次數,用兩隻手指頭就能數出來。

不過,學經對於劉儉來說隻是一個噱頭,劉儉對東漢那些被一代又一代人注釋了數十萬字的百字經文不感興趣。

一篇三萬字的《詩經》,光是被各家名士解讀的篇幅,洋洋灑灑不下百萬字,誰有心情去研究那些狗屎?

劉儉感興趣的是盧植門下的人。

這些人大部分都天生攜帶政治資源,若能結交,對日後定有裨益。

但漢朝的身份階層製度,給劉儉上了一堂課,讓他深切明白了這個世道的運轉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