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名人傳記叢書:諸葛亮

腐朽的政權

字體:16+-

東漢經過了平實溫和的“明章之治”(即漢明帝、漢章帝統治時期采取的寬鬆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後,進入了鮮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時期。好景不長,從章帝的兒子和帝開始,漢朝皇帝的壽命都異常短暫,大都是年幼即位。由於皇帝年幼無知,太後便理所當然肩負起掌政治國的重任,這樣就會把朝廷變成太後家的私有物,導致外戚專權大封諸侯的情形。然而東漢的外戚,在才能方麵無法與西漢的相比,但是他們的橫暴跋扈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年幼的皇帝可以獨自掌管朝政之後,便無法忍受外戚的專橫,於是聯合宦官或地方上的力量一起消滅外戚,東漢的政局便在外戚和宦官的互相爭鬥中動**不安。

漢和帝的兒子桓帝雖然是由外戚梁冀推立的,但他對梁冀的專橫跋扈非常痛恨,於是就與有權勢的宦官聯合起來鎮壓梁氏一族,又借重地方上的宿儒名學來推展新政。因為東漢的知識分子非常重視名節,他們無形的精神力量成為左右政治的一股勢力。雖然他們憎恨外戚當政,但是對於宦官的亂政也非常不滿。他們在反對外戚的同時對宦官也大加攻擊。桓帝無法控製這種局麵,反而聽信宦官的煽動,認為士大夫們結黨營私,因而先後發生了兩次震驚朝野的“黨錮之禍”。敢於反對宦官亂政的士大夫們被全部逮捕或殺死,宦官因而更加目中無人,把持朝政。

經過了兩次的“黨錮之禍”後,東漢政權元氣大傷,政治動**,地方的治安非常混亂,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靈帝時期,張角領導的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性農民起義。因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標誌,所以稱為“黃巾起義”。

領袖張角是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自稱“大賢良師”,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他還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由於當時政治一片黑暗,民不聊生,天下農民紛紛響應加入戰鬥。靈帝慌忙調集各地精兵圍剿黃巾軍,調派外戚大將軍何進負責保衛京城,並且加強地方兵權,解除黨錮之禁以安民心。各地豪強地主也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與此同時,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