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秦、漢以前,農業就脫離了粗耕階段。到了秦、漢時代,農業生產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期,農業生產技術更是突飛猛進,無論是生產工具的改良、耕作方法的改進,還是水利事業的開發,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漢武帝宏偉的“文治武功”事業,是在殘酷壓迫和剝削農民血汗勞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他在總體上順應了封建社會的發展趨勢,借助於專製主義的政治製度,在組織和發展漢代農業生產方麵,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征和四年(前89 年),漢武帝所下的一道自我反省罪過的詔書《輪台罪己詔》,這是他真正改變以往那種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窮兵黷武的作風和政策的開始,由此把治國的重點從戰爭轉向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實行富民政策。
不久之後,漢武帝就以田千秋為相,封其為富民侯,以表明他推行富民、養民政策的決心。田千秋這個人敦厚,有智慧,居位稱職,他忠實執行漢武帝晚年的“富民”政策。目睹連年治獄、誅罰特多、臣民恐懼的景象後,他深思熟慮,執政行事既安慰漢武帝又寬舒天下。
不久之後,漢武帝下詔說:“方今之務,在於力農。”號召全國官吏和百姓,要把注意力集中到農業生產上來。“農為天下之本”,這是漢武帝接受前人經驗和自己長期統治的認識。他在位54 年,不停地大事興作,耗掉農民無數血汗,也有不少教訓。但他在總體上遵循並實行了“農為天下之本”這個原則。
漢武帝任命著名的農學家趙過為搜粟都尉,任務是管理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產量。趙過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提出了一種叫“代田法”的新耕作方法。
這種耕作方法是以寬一步、長百步的一畝地為例,縱分田地為三甽三壟。甽深一尺,寬一尺;壟台壘土高出地麵,也是寬一尺。種子播於甽中。苗長高時,不斷挖撥壟土培固甽中之苗的根部,使之根耐旱抗風。第二年,甽、壟互換其位,以調節地力。西北地區雨少風大,所以說這是一種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比較科學的耕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