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國大民:王誌綱話說中國人(繼林語堂《吾國與吾民》之後又一部寫透中國國民性的力作。《吾國與吾民》讓外國人讀懂中國人,《大國大民》讓中國人讀懂中國人)

晉商興衰

字體:16+-

宋元以降,全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南方愈加繁榮,再加上國家一統,山西逐漸淪為中遊。在元末明初的天下大亂中,山西曾獲得過短暫的喘息機會,當時兩淮-中原一帶是主戰場,殺得血流成河,而朱棣的“靖難之役”使得華北到華東硝煙密布。彼時的山西,表裏山河,易守難攻,不僅獨善其身,而且吸引了大量難民,成了離亂年間的樂土。

然而好景不長,明朝統一後,其他各地經濟凋敝、人煙稀薄,躲過一劫的山西成了全國最大的人口遷出地,累計外遷十八次,百萬山西人從洪洞大槐樹出發,走向全國,山西也成了很多姓氏的尋根問祖地。

鄙人這個“王”姓與山西同樣淵源極深。我常常自我調侃說,王姓雖然是中國有數的大姓,人丁遍及四海,可惜在曆史上文韜武略不彰。王姓的人才之寥落與人口之眾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僅有的一個皇帝王莽,還是個半吊子皇帝。

唯獨一件令我們王家頗為自豪的,是唐代詩歌界的五大王姓才子:王勃、王翰、王之渙、王昌齡、王維,從初唐到盛唐,從邊塞詩人到田園詩人,個個文采風流。我在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這五位本家兄弟居然都是山西人。不由讓人感慨:天下王氏出太原,誠哉斯言!多年前我到晉祠參觀時,拜訪了傳聞中的王氏祖祠,雖是第一次到,但香火繚繞間竟也心生戚戚之感。

多次官方組織的大移民使得山西在造福天下的同時,自身經濟實力卻受到嚴重削弱。多次的人口外遷,使得山西人口數量在明清兩朝持續下跌長達六百年之久。有清一朝,山西的經濟實力僅在東北、西南諸省之上,其間僅存的亮色就是晉商。

從曆史上看,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統治者的衝突幾乎從未間斷過。晉商的輝煌,客觀上得益於明清王朝邊疆政策的變化。明朝弘治年間,設“九邊”(九個軍區)壓製邊疆,八十多萬軍隊、三十多萬匹戰馬的物資需求給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促進了晉商的崛起。“九邊”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山西從作戰第一線拉到了第二線,讓山西從戰場變成了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