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一讀就懂的黃帝內經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字體:16+-

黃帝問道: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關聯,分別代表著脾胃。但為何它們引發的疾病卻不同呢?

岐伯解釋說:脾經屬於陰經,而胃經屬於陽經。它們的循行路徑不同,受到四季變化的影響也不同。疾病可能從內部產生,也可能從外部侵入,因此發病原因各異,所以病名也有所區別。

黃帝表示想了解它們之間的具體差異。

岐伯繼續道:人體的陽氣就像天空中的氣息,主要保護身體外部;而陰氣則像大地的氣息,主要滋養身體內部。因此,陽氣剛強且充實,陰氣柔和且易虛。當有害的風邪侵入人體時,外部的陽氣首先受到攻擊;而當飲食不規律、生活習慣不良時,內部的陰氣則會首先受損。

陽經受到病邪侵襲,通常會傳入六腑;而陰經受到病邪侵襲,則更容易影響五髒。病邪在六腑中會導致身體發熱、難以入睡和氣喘等症狀;而在五髒中,則可能引發脘腹脹滿、胸悶和持續腹瀉等症狀,長期如此還可能發展為嚴重的腸病。喉嚨與呼吸相關,與天之氣相連;而咽喉與吞咽食物有關,與地之氣相通。陽經更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而陰經則更容易受到濕邪的影響。手足三陰經的經脈之氣從腳上升到頭部,然後順著手臂到達指尖;而手足三陽經的經脈之氣則從手上升到頭部,再下行到腳。因此,陽經的病邪先上升到極點,然後下行;陰經的病邪則先下行到極點,再上行。所以,外感風邪多出現在上部,而濕邪則多出現在下部。

黃帝又問:為什麽脾髒的問題會導致四肢功能喪失?

岐伯答道:四肢依賴胃氣來滋養,但胃氣無法直接到達四肢的經脈。它需要經過脾髒的運化作用,將水穀精微輸送到四肢。如果脾髒出現問題,就無法輸送胃中的水穀精微,導致四肢因缺乏營養而經脈之氣逐漸衰弱。經脈不通暢,筋骨和肌肉也得不到滋養,從而導致四肢功能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