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小說史略

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譴責小說

字體:16+-

光緒庚子 一九○○ 後,譴責小說之出特盛。蓋嘉慶以來,雖屢平內亂 白蓮教、太平天國、撚、回 ,亦屢挫於外敵 英、法、日本 ,細民暗昧,尚啜茗聽平逆武功,有識者則已翻然思改革,憑敵愾之心,呼維新與愛國,而於“富強”尤致意焉。戊戌變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歲而有義和團之變,群乃知政府不足與圖治,頓有掊擊之意矣。其在小說,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並及風俗。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其作者,則南亭亭長與我佛山人名最著。

南亭亭長為李寶嘉,字伯元,江蘇武進人,少擅製藝及詩賦,以第一名入學,累舉不第,乃赴上海辦《指南報》,旋輟,別辦《遊戲報》,為俳諧嘲罵之文,後以“鋪底”售之商人,又別辦《海上繁華報》,記注倡優起居,並載詩詞小說,殊盛行。所著有《庚子國變彈詞》若幹卷,《海天鴻雪記》六本,《李蓮英》一本,《繁華夢》、《活地獄》各若幹本。又有專意斥責時弊者曰《文明小史》,分刊於《繡像小說》中,尤有名。時正庚子,政令倒行,海內失望,多欲索禍患之由,責其罪人以自快,寶嘉亦應商人之托,撰《官場現形記》,擬為十編,編十二回,自光緒二十七至二十九年中成三編,後二年又成二編,三十二年三月以瘵卒,年四十 一八六七—— 一九○六 ,書遂不完;亦無子,伶人孫菊仙為理其喪,酬《繁華報》之揄揚也。嚐被薦應經濟特科,不赴,時以為高;又工篆刻,有《芋香印譜》行於世 見周桂笙《新庵筆記》三,李祖傑致胡適書及顧頡剛《讀書雜記》等 。

《官場現形記》已成者六十回,為前半部,第三編印行時 一九○三 有自序,略謂:“亦嚐見夫官矣,送迎之外無治績,供張之外無材能,忍饑渴,冒寒暑,行香則天明而往,稟見則日昃而歸,卒不知其何所為而來,亦卒不知其何所為而去。”歲或有凶災,行振恤,又“皆得援救助之例,邀獎勵之恩,而所謂官者,乃日出而未有窮期”。及朝廷議汰除,則“上下蒙蔽,一如故舊,尤其甚者,假手宵小,授意私人,因苞苴而通融,緣賄賂而解釋:是欲除弊而轉滋之弊也”。於是群官搜括,小民困窮,民不敢言,官乃愈肆,“南亭亭長有東方之諧謔,與淳於之滑稽,又熟知夫官之齷齪卑鄙之要凡,昏聵糊塗之大旨”,爰“以含蓄蘊釀存其忠厚,以酣暢淋漓闡其隱微,……窮年累月,殫精竭誠,成書一帙,名曰《官場現形記》。……凡神禹所不能鑄之於鼎,溫嶠所不能燭之以犀者,無不畢備也”。故凡所敘述,皆迎合,鑽營,朦混,羅掘,傾軋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熱心於作吏,及官吏閨中之隱情。頭緒既繁,腳色複夥,其記事遂率與一人俱起,亦即與其人俱訖,若斷若續,與《儒林外史》略同。然臆說頗多,難雲實錄,無自序所謂“含蓄蘊釀”之實,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後塵。況所搜羅,又僅“話柄”,聯綴此等,以成類書;官場伎倆,本小異大同,匯為長編,即千篇一律。特緣時勢要求,得此為快,故《官場現形記》乃驟享大名;而襲用“現形”名目,描寫他事,如商界、學界、女界者亦接踵也。今錄南亭亭長之作八百餘言為例,並以概餘子: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