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嵇康集

第五卷

字體:16+-

有秦客問於東野主人曰:“聞之前論曰: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夫治亂在政,而音聲應之。故哀思之情,表於金石。安樂之象,形於管弦也。又仲尼聞韶,識虞舜之德;季劄聽弦,識 黃本作知 眾國之風。斯已然之事,先賢所不疑也。今子獨以為聲無哀樂,其理何居?若有嘉訊 各本訊下有今字 ,請聞其說。”主人應之曰:“斯義久滯,莫肯拯救。故令 各本作念。二張本有注雲或作令 曆世,濫於名實。今蒙啟導,將言其一隅焉。夫天地合德,萬物資 各本訛貴 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各本成下有故字。舊校亦加。案:無者為長 。章為五色,發為五音。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於天地之間。其善與不善,雖遭 各本遭下有遇字 濁亂,其體自若,而無 各本作不 變也。豈以愛憎易操,哀樂改度哉?及宮商集比 各本訛化 ,聲音克諧。此人心至願,情欲之所鍾。古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極,故 各本字奪。舊校亦刪 因其所用每為之節。使哀不至傷,樂不至**。因事與名,物有其號。哭謂之哀,歌謂之樂 各本以上十六字奪。舊校亦刪 。斯其大較也。然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哀雲哀雲,哭泣雲乎哉?因茲而言,玉帛非禮敬之實,歌舞 字從舊校。案當作哭 非悲哀 疑當作哀樂 之主也。何以明之?夫殊方異俗,歌哭 《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作笑 不同;使錯而用之,或聞哭而歡,或聽歌而戚 各本作感 。然其 各本作而 哀樂之懷 各本作情 均也。今用均同 原鈔字奪。黃汪程本同。今據《世說》注引補,二張本作一 之情,而發萬殊之聲,斯非音聲之無常哉 《世說》注引作乎 ?然聲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勞者歌其事,樂者舞其功。夫內有悲痛之心,則激哀切之言 各本作切哀,又奪之字 。言比成詩,聲比成音。雜而詠之,聚而聽之。心動於和聲,情感於苦言。嗟歎未絕,而泣涕流漣矣。夫哀心藏於 黃汪程本於下有苦心二字。舊校亦加。二張本又於心下加之字,蓋俱不當有 內,遇和聲而後發;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無象之和聲而後發 各本三字無。舊校亦刪。案:而上當奪一字,刪之甚非 ,其所覺悟,唯哀而已。豈複知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哉。風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國史明政教之得失,審國風之盛衰,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故曰:亡國之音哀以思也。夫喜怒哀樂,愛憎慚懼,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傳情,區別有屬,而不可溢者也。夫味以甘苦為稱,今以甲賢而心愛,以乙愚而情憎。則愛憎宜屬我,而賢愚宜屬彼也。可以我愛而謂之愛人,我憎則 各本作而 謂之憎人?所喜則謂之喜味,所怒則謂之怒味哉?由此言之,則外內 張燮本作內外 殊用,彼我異名。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於哀樂。哀樂 原鈔二字奪。據各本及舊校加 自當,以情感而後發 各本無此三字。舊校亦刪 ,則無係於聲音。名實俱去,則盡然可見矣。且季子在魯,采詩觀禮,以別風雅。豈徒任聲以決臧否哉?又仲尼聞韶,歎其一致,是以谘嗟,何必因聲以知虞舜之德,然後歎美邪?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