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以後,中國的民族危機更為加深了。“三國還遼”的結果,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多大的好處,反而招來了無窮的後患。什麽是“三國還遼”?原來《馬關條約》已規定中國把遼東半島割與日本,這引起了沙俄帝國主義的嫉恨。於是它便聯合法、德帝國主義一起,由三國同時出來強迫日本帝國主義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法國是沙俄的盟國,自然樂意參加;德國當時正想插足中國,因此也很積極。英國和沙俄雖然有著深刻的矛盾,但對日本發展的過於迅速也深感不安,因而對三國的幹涉采取了“中立”的態度。這樣,日本勢孤了,不得不在三國的壓力下屈服。日本是寧可對三國屈服也絕不肯對中國讓步的,它硬要中國再拿出三千萬兩銀才讓把遼東半島贖回來。這便是後來許多賣國外交家所津津樂道的“三國還遼”的故事。其實,這完全是帝國主義之間利害衝突的表現,並不是它們中間哪個對中國有什麽好意。以後的事實馬上證明了帝國主義險惡的居心。俄、德、法三個帝國主義都以“還遼”有“功”,爭著向清朝政府要求“報償”。於是德國強占了膠州灣;俄國強占了旅順、大連;法國強租了廣州灣。英國也不甘落後,趁機逼迫清朝政府把威海衛租了去。帝國主義強盜群起向中國劫奪,就象在死屍上竊取東西一樣。它們把中國劃分為若幹勢力範圍,各在其勢力範圍內以主人自居。長江流域被劃為英國的勢力範圍;雲南、兩廣(其中一部分屬英)被劃為法國的勢力範圍;福建被劃為日本的勢力範圍,山東被劃為德國的勢力範圍;東三省被劃為沙俄的勢力範圍;這時,中國大有被瓜分之勢。美帝國主義來遲了一步,沒有在中國取得勢力範圍,因此便提出了狡詐的“門戶開放”政策,希圖取得比其他帝國主義更多的權益。它一方麵以“保持中國之領土主權完整”為名,來騙取中國人民的好感;一方麵又要求“門戶開放”好讓它的勢力滲入各帝國主義的勢力範圍和全中國所有的地方;而最後的目的則是想把中國變為它獨占的殖民地。這一政策的險毒,以後越來越厲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又以“門戶開放”為幌子召集了華盛頓會議,締結了最有利於它的“九國公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更進一步,準備假手蔣介石,把中國囊括而去。美國的這一新殖民主義計劃在中國實行了五十年,當它快要完成之日,卻被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將它徹底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