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感謝讀者們給我出了許多題目。近來我在《夜話》中多次談論的都是大家要求回答的問題。今天我再把讀者來信中詢問的幾個相關的問題,做一次漫談。
今年初中二年級《語文》課本第四冊的第六課,據說用了“期期艾艾”這個典故來形容口吃。有的語文教師對於書本上的注解發生了一些疑問。我們的談話就從這裏開始吧。《漢書》卷四十二列傳中有《周昌傳》,記述一個故事說:“高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在這一段文字下麵,唐代的顏師古注曰:“以口吃故,每重言期期。”宋代的劉攽注曰:“期,讀如荀子曰欲綦色之綦。楚人謂極為綦。”
這個例子大家都比較熟悉,意思也很明白。周昌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沛縣人。他是跟隨劉邦起義、入關破秦的功臣之一,官拜禦史大夫,封為“汾陰侯”。所謂“期期”是形容他口吃的。有的來信以為“期”是他的名字,那是誤會。因為他越急越口吃,所以就屢屢出現“期期”的聲音。“期期”
二字並沒有什麽特殊的意義,如果最初用“極極”或“綦綦”也無不可,也能表達口吃的聲音。不過後來已經成了曲故,並且人們已經習慣於用“期期”,當然就不必改變了。
與此相似,宋代的劉義床,在《世說》中敘述了另一個故事:“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雲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陳壽在《三國誌》《魏誌》卷二十八《鄧艾傳》中隻說他口吃,沒有說這個故事。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概記得,這個鄧艾就是偷渡陰平,攻破綿竹,直入成都,消滅西蜀後主的小朝廷的那位大將軍。所謂晉文王便是司馬懿的兒子,那個野心勃勃為路人所皆知的司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