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熊十力學術文化隨筆

與黎邵西教授書

字體:16+-

今人言綜合各科學之原理,以求得哲學上普遍之根本原理。此其說非無似處,而實不通哲學。哲學是智慧的學問,非僅在知識上用功,可悟一貫之理。佛家必得根本智,而後起後得智。(後得智,即辨物析理的知識,乃依根本智而起者。此亦有資乎經驗,故雲後得。茲不暇詳論。)吾前儒主張先得一本,而後可達萬殊。此徹底語也。蓋哲學之究極詣,在識一本。而此一本,不是在萬殊方麵,用支離破碎工夫,可以會通一本也。科學成功,卻是要致力於支離破碎。此四字,吾先哲之所病,而科學正要如此。但哲學必不可隻如此。(下一“隻”字者,哲學在知識方麵,也須用過支離破碎工夫,但不可隻是如此而已,必另有工夫在。)若隻如此,必不可識萬化根源。(化源者,即所謂一本是也。此處不是各種知識貫穿得到的,正須反求自得。儒之體認,佛之內證,皆非今人所誚為神秘,而是應實證會之境。)

所以於科學外,必有建本立極之形而上學,才是哲學之極詣。哲學若不足語於建本立極,縱能依據一種或幾種科學知識出發,以組成一套理論、一個係統,要其所為,等於科學之附庸,不足當哲學也。哲學如依據一種科學以解釋宇宙,總不免以管窺天。如近人好據物理學中之相對論與量子論而言宇宙為如何如何,謂其無似處固不得,然謂作如是觀者果已得宇宙之蘊,毋乃太戲論乎?又如生物哲學,視宇宙為一生機體,謂其無似處亦不得,然格以東方哲人之義,則猶見其尚未識生命之源。其不免戲論,則與根據物理學而解析宇宙者又同也。大凡哲學家多是以一隻眼去窺宇宙,無法避免戲論。

孔子於《易》,言“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此言變動不居的宇宙,而有個至一的理,為萬物所資始,故萬變而莫非貞正也。老子言“天得一以清”,(天者,無量星雲或星球也。清者,言天之德。無垢曰清。一者,絕對義。天何由成?蓋得至一的理,以成其清,而始名為天。)“地得一以寧”雲雲,(寧者,言地之德。地德安寧,故萬物生其中。地何由成?亦得至一的理,以成其寧,而始名為地。故知天地乃至萬有,皆一理之所為)亦本《易》義。孟子言,“夫道,一而已矣”。《記》言,“通其一,萬事畢”,(於萬化而知其皆一理之流行,於萬物而知其皆一理之散著。會之有宗,統之有元,故通一而萬事畢也。)佛氏推萬法之原,亦雲“一真法界”。(“一”義見上。真者,至實無妄義。法界,猶雲萬物本體。)從來聖哲皆由修養工夫純熟,常使神明昭徹而不累於形氣,即宇宙真體,默喻諸當躬(不待外求),慮亡詞喪,斯為證會。(吾人真性,即是宇宙真體,本來無二。一真呈露,炯然自喻,非假思慮,故雲慮亡。此際不可以言詞表示,故雲詞喪。須知,思慮起時,便由能慮,現似所慮相。斯時已是虛妄分別,而真體幾離失矣。幾之為言,顯非果離失,然一涉思慮,又不得不謂之離失也。言詞所以表物。真體無相,故非言詞可表。)真體無形無象,無內無外,此是證會所及,非知識所行境。學極於證,而後戲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