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端,舉三綱領,曰明明德、曰新民、曰止於至善。三綱領實是一事。一事者,明明德是也。而析言以三者,義有獨重,不得不從明明德中別出言之。
王陽明詩曰:“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正為《大學》“明德”作釋。(陽明之良知即本心,亦即明德。)少時讀此詩,頗難索解,以為“無聲無臭獨知時”正謂吾心耳,吾心與吾身俱生,非超脫天地萬物而先在,何得說為“乾坤萬有基”耶?累年窮索,益增迷惘。及閱《列子·天瑞篇》粥熊曰“運轉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張處度注曰“夫萬物與化為體,(萬物無實自體,隻在大化流行中假說有一一物體耳。)體隨化而遷,(一一物體,皆隨大化遷流。)化不暫停,物豈守故。(離化無物也。化既不暫停,即物無故體可守也明矣。)故向之形生,非今形性,(前一瞬形生,已於前一瞬謝滅,後一瞬形生,乃新生耳。然新生亦複無往。)
俯仰之間,已涉萬變。”至此,忽脫然神悟,喜曰:吾向以天地萬物為離於吾之身心而獨在也,而豈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耶?(悟化,則吾與天地萬物非異體。)向以緣慮紛馳,物化而不神者為心,(附說一)而豈知兀然運化、無定在而靡不在、遍萬有而為之宰、周吾身而為之君者,此乃吾之本心耶。(附說二)
[附說一]緣慮雲雲者,緣謂攀援,攀援一切境故;慮謂知慮,隨應於境起分別故。紛謂不定,非凝寂故。馳謂向外追求。物化者,心逐乎境,即隨物轉。孟子所謂“物交物則引”,《禮記》所雲“人化物也。”(心隨物轉,即心成為頑物。以此物與其所追求之物相交,則為物所引,而全失其固有虛明之本體,人生乃成為機械的。孟子之言甚深。)今心理學上所謂心者,即如此耳,禪家亦謂之情識,然此乃後起,非本心也。《新論》所雲習心,與道書所言人心者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