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以體用不二,闡明萬化根本原理。救正佛家分截法相是生滅,法性是不生滅,將性相打作二片,及西洋哲學家談實體與現象每欠圓融之錮疾。(救正,至此為句。)此當首先注意。《新論》鄂印本,中卷後記,釋體用,釋體常,釋理三篇,至為扼要。初學宜熟玩。東方諸大學派談本體者,證會所至,各有發揮。約舉三家。
一,印度佛家,唯以空寂顯體。佛家大小乘,派別極繁,互相攻難。而印以三法印。一切無諍。三法印者,空寂義也。
二,中土道家,則說本體,唯是虛靜。(王船山《莊子通》有雲。虛靜之中,天地推焉,萬物歸焉。蓋深得道家意。)虛靜,猶空寂也。佛法東來,魏晉玄家為之導。玄家宗道,故能與佛氏合流也。夫於本體,而唯證會到空寂虛靜者,則其宇宙觀與人生觀,將皆別是一番意義。易言之,即不免有耽空滯靜之流弊。由此,而形諸群化、政俗諸方麵,亦必順守故常。中國自漢以後,始則道家陰奪儒者之席。繼則道與佛合流。(晉世。)久則佛法普遍深入於社會。二千餘年來學術思想與政治社會各方麵,一切凝滯不進。此其原因雖不一,道與佛偏彰空寂虛靜之本體論,其影響確不良。則不可忽而不加察也。
三,儒家在中國思想界為正統派。餘著《讀經示要》已言之。儒家六籍,以《大易》《春秋》為根本。《春秋與《大易》相較,則《大易又為《春秋》所本。漢儒說《易》為五經之原。其去孔子之時代未遠。七十子後學口口相承之說,漢初猶未失也。佛家說《大般若》為群經之王,諸佛之母。餘於《大易》,亦曰群經之王,諸子百家之母。真知中國學術源流者,當不忽吾言。《易》之談本體,則從其剛健純粹,流行不息,生化不測之德用,而顯示之。此與佛道二家談本體,顯然不同。惜乎漢以後,易學始亡於象數家。至宋明理學言《易》者,又雜以禪與老。而孔子之《易》,不可複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