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史

◎天文一

字體:16+-

自司馬遷述《天官》,而曆代作史者皆誌天文。惟《遼史》獨否,謂天象昭垂,千古如一,日食、天變既著本紀,則天文誌近於衍。其說頗當。夫《周髀》、《宣夜》之書,安天、窮天、昕天之論,以及星官占驗之說,晉史已詳,又見《隋誌》,謂非衍可乎。論者謂天文誌首推晉、隋,尚有此病,其他可知矣。然因此遂廢天文不誌,亦非也。天象雖無古今之異,而談天之家,測天之器,往往後勝於前。無以誌之,使一代製作之義泯焉無傳,是亦史法之缺漏也。至於彗孛飛流,暈適背抱,天之所以示儆戒者,本紀中不可盡載,安得不別誌之。明神宗時,西洋人利瑪竇等入中國,精於天文、曆算之學,發微闡奧,運算製器,前此未嚐有也。茲掇其要,論著於篇。而《實錄》所載天象星變殆不勝書,擇其尤異者存之。日食備載本紀,故不複書。

▲兩儀

《楚詞》言“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渾天家言“天包地如卵裏黃”,則天有九重,地為渾圓,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之說,既不背於古,而有驗於天,故表出之。

其言九重天也,曰最上為宗動天,無星辰,每日帶各重天,自東而西左旋一周,次曰列宿天,次曰填星天,次曰歲星天,次曰熒惑天,次曰太陽天,次曰金星天,次曰水星天,最下曰太陰天。自恒星天以下八重天,皆隨宗動天左旋。然各天皆有右旋之度,自西而東,與蟻行磨上之喻相符。其右旋之度,雖與古有增減,然無大異。惟恒星之行,即古歲差之度。古謂恒星千古不移,而黃道之節氣每歲西退。彼則謂黃道終古不動,而恒星每歲東行。由今考之,恒星實有動移,其說不謬。至於分周天為三百六十度,命日為九十六刻,使每時得八刻無奇零,以之布算製器,甚便也。

其言地圓也,曰地居天中,其體渾圓,與天度相應。中國當赤道之北,故北極常現,南極常隱。南行二百五十裏則北極低一度,北行二百五十裏則北極高一度。東西亦然。(亦二百五十裏差一度也。)以周天度計之,知地之全周為九萬裏也。以周徑密率求之,得地之全徑為二萬八千六百四十七裏又九分裏之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