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後學的分化變質,勢必削弱董仲舒思想學說在漢代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力。而恰當此時,足以與董仲舒思想學說相抗衡的另一種思潮蓬勃發展起來,並最終分享董仲舒思想學說一度擁有的對漢代最高法典的解釋權。這就是江公、尹更始、劉向一係的《穀梁》。因此可以說,董仲舒思想學說麵對的第一次遭遇戰,不是儒學之外的“異端邪說”,而是當年被董仲舒戰而勝之的儒學內部,確切地說是《春秋》學內部的另一分支。
《穀梁》學是與《公羊》學並行發展的一種思想學說,它也淵源於子夏,中經荀子的傳授,漢興之後,由申公傳瑕丘江公,江公為武帝時博士,與董仲舒同時。在推翻黃老之學的統治地位的過程中,《公羊》、《穀梁》曾結成統一戰線,前赴後繼,終於將黃老之學逐出曆史舞台。但在此之後,為了爭奪最高法典解釋權的獨占地位,《公羊》學與《穀梁》學的統一戰線終於瓦解,互為仇讎,展開了一場不下於與黃老之學激烈鬥爭的內部爭奪戰。然而由於種種機緣巧合,董仲舒一係的《公羊》取得了勝利,《穀梁》依然處於在野的地位。當時的情況是,“仲舒通經,能持論,善屬文。江公呐於口,上使與仲舒儀,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學大興”。[1]
不過,《穀梁》學雖然遭到武帝的冷遇,但武帝衛太子劉據學通《公羊》之後,“複私問《穀梁》而善之”;而江公雖然沒有在政治權力結構中謀得什麽地位,但退而傳學,培養人材,以期在適當的時機起而反撲,奪取最高法典的解釋權。曆史沒有辜負江公的一片用心,江公“傳子至孫為博士”,特別是魯人榮廣、皓星公等從學於江公,不僅使《穀梁》學得以繼續流傳,而且使其勢力逐漸獲得擴展,隻等待時機成熟,便可與《公羊》學再決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