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了董仲舒的天論、人論之後,讓我們看看他的天人之際理論吧。
上麵說過,以荀子為代表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人定勝天”的呐喊,“明於天人之分”的口號,從抽象思維的高度表達了中華民族不畏艱辛、勤勞勇敢的英雄氣概。遺憾的是,荀子片麵地誇大了人的作用,徹底否認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間本來存在著的某種聯係。
董仲舒試圖解決荀子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他以人副天數為出發點,認為天人之間在信息和情感方麵存在著一個相互感應的係統,這就是天人感應論。
人們對自然界的初級認識中,有著許多奇異的幻想,天人感應就是這些幻想中的一種,它和人做夢一樣,是主體自身在受到某種外界刺激之後而發生的對現實生活並非真實的反映,“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非人間力量的形式”。[1]在人類剛從動物界分離之初,大腦思維能力尚不發達,人類還隻能自發地適應自然,最初還不可能產生天人感應的虛幻觀念。隨著人體素質在勞動過程中不斷提高,人類的思維能力有了某些發展之後,他們認識到某些自然現象確與人類存在著某種聯係。但由於人類自身能力極為有限,他們對這些與人類有密切聯係而又變化無常的現象無法解釋時,於是逐漸產生一種幻覺,這種幻覺又演變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反過來支配著人們的思想意識。
這種意識長時期的支配著中國人的思維活動,它既是科學不發達的產物,又是科學繼續發展的障礙物。在董仲舒的時代,相信天人感應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出現日食,文帝下詔罪己,詔曰:“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亦之以災,以誡不治。”並下令全國“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2]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天人之間確實存在著能相互溝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