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謂天人關係,說到底,實質上是人和自然界的關係問題。它是人類形成之初所進行的第一個反思,也是人類至今也無法真正解決的難題之一。因為,人對自身及自然的認識在目前的條件畢竟仍無法窮盡。
在蒙昧時代,人們對天人關係的看法尚停留在直觀的感性經驗階段,基於當時的認識水平,人們的思維尚不能真實地反映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麵,由於思維水平的局限,人們這時也不能有意識地虛構天人之間神秘關係的謊言。這兩個方麵都表現為不自覺的行為,換言之,人類關於天人關係的反思當時還處於原始綜合階段,即相信天人之間一定存在某種關係,隻是此時尚不能清楚更無法利用這一關係。
生產的發展,經驗的積累,帶來自然科學的萌芽。然而,伴隨自然科學萌芽而來的卻是愚昧、無知以及一部分聰明人利用自然科學的手段與成就而人為地製造一些迷信,以愚弄和欺騙更大多數的後知後覺。從客觀外界原因看,以日月星辰為主體的自然界,除了賜予人類陽光、溫暖、草榮、物盛外,更多而且使人們經常感到困惑和恐懼的則是令人驚駭的雷電、風雨、流星、日月蝕等不正常現象。“恐懼創造了神。”[1]麵對這些人類當時無法抗拒的自然破壞力,人類開始施展羽翼初露的幻想翅膀,希望通過假設“祈求來獲得自然界更多的恩賜”。列寧說:“神=完美的人的形象。”[2]在蒙昧時代,人們在無數的自然崇拜現象中,首先表現出將日月星辰等天體擬人化的傾向,以期這些天體是有善良的德性而賜福人間。這種傾向在開始雖然是一種無意識的活動,但對後來天人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影響。
夏代的社會思想意識,據說是“遵命,事鬼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3]表現出一種宿命論、泛神論和人本主義雜糅的綜合傾向,尚未對天人之間的關係作出明確的表述。然而到了商代,中國人對天的崇拜達到了頂點,“唯天監下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4]國之大事,惟祀與戎,舉國上下充滿著妖氣與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