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臨時政府的難處,當然不是章太炎所能理解的,不過他提出的這些問題也確實是個問題。南京臨時政府不可能長期存在下去,這一點在章太炎確實有了明確判斷,他不願接受孫中山的聘任,其根本原因或許就在這裏。
章太炎不看好南京臨時政府,並不是出於感情方麵的原因,也不是因為他與革命黨人過去的矛盾,而是因為他在當時所接觸的人,所獲得的信息,都使他確認中國的未來和希望不是孫中山,而是袁世凱。
袁世凱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三年前因故被開缺回籍,由於那個時候正值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在一天之內相繼大行,又由於接替兩宮主持朝政的是光緒帝的弟弟攝政王載灃,特別是因為1898年政治逆轉時告密不告密的傳聞一直紛紛揚揚,袁世凱在故裏隱居的三年中一直帶有相當神秘的色彩,誰也搞不懂這個正值盛年的老政治家在下野的日子裏在想著什麽。
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袁世凱
悠閑的退隱生活肯定沒有阻止住袁世凱的思考,政治上的敏感性使他對朝廷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了如指掌。所以當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的判斷和抉擇一環扣一環,在後人看來簡直就是設計得天衣無縫,滴水不漏。
10月14日,朝廷緊急征調賦閑休養的袁世凱出任湖廣總督,節製該省軍隊及各路援軍。袁世凱在幾度請辭後還是接受了朝廷的征調。21日,袁世凱開始調兵布將,至10月下旬,馮國璋的第一軍和段祺瑞的第二軍都相繼抵達武昌前線,與黎元洪、黃興統領的武昌義軍隔江相望。如果袁世凱此時痛下決心,清軍完全有可能踏平武昌三鎮,恢複秩序。
問題在於,武昌起義爆發後不過一個星期,列強就宣布民軍為交戰團,各國嚴守中立。這個嚴守中立實際上將清政府推到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原本可以作為叛軍、會匪進行剿滅的,現在已經不能像過去那樣為所欲為。而且,由於列強的態度發生如此變化,實際上又鼓勵了各省仿效武昌起義,相繼宜布獨立,宣布光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