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國遺民:章太炎傳

2.看不慣“康聖人”

字體:16+-

章太炎是1897年初抵達上海參加《時務報》撰述的,不過在他致信汪康年時,就隨信附寄了一篇文章《論亞洲宜為唇齒》,這是目前所見章太炎最早的論政文字,發表在《時務報》當年2月出版的第十八冊。

《論亞洲宜為唇齒》在寫作方法上可以概見章太炎後來數十年的一貫風格,那就是標新立異,決不說別人常說的話,沒有新話就不說。這篇文章的主旨是批判甲午戰後國內思想界、政治界一個最主流的看法,即聯俄製日。

日本甲午戰爭逼迫清政府割讓了台灣和遼東半島,後在俄、德、法三國幹涉下,清政府又多出一筆巨額費用贖同了白己的遼東,但台灣卻是永久割讓了,此外,還有一筆中國人無法承受之重的戰爭賠款,還要允許日本臣民自由到中國內地辦工廠,享受進出口的優惠。

甲午戰爭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對日本的看法,使中國人覺得這個日本真是忘恩負義的政治小人,千年的老師你都敢這樣欺負,你不就是向西方人學了一點堅船利炮了嗎?你不就是仿照夷人改製了嗎?有什麽了不起?所以中國人在甲午戰爭後的反應就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臥薪嚐膽,變法圖強。

日本人轉身向西,學習西方,立誌要在遠東建立一個西方意義上的近代國家,中國要想在未來十年與日本爭高下,決雌雄,也真的不是那麽容易。所以,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人在戰後主張與俄國人結盟,利用俄國人力量去製衡日本,維護遠東均勢,於是有了1896年的中俄密約。

聯俄製日是一種外交策略,是傳統中國以夷治夷外交路線的現代運用。對於這個差不多舉國認同的外交路線,章太炎持有異議。他認為,這個方針無疑是錯誤的,他根據自己的曆史知識以為中國的真正威脅並不是日本,而是俄國。中國的正確選擇應該是向日本學習,盡管這是一個那樣不給中國麵子的敵國。中國不僅要學習日本變法圖強,而且要準備著與日本在政治上、軍事上結盟。未來世界的大衝突,在一定的時間裏大約就是發達的歐洲向亞洲尋找市場、資源和殖民地,所以亞洲各國宜為唇齒,唇亡齒寒,要結成亞洲人的大聯盟,一致對外,聯手製衡俄國等歐洲國家對亞洲的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