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聖雄:梁漱溟傳

調和國共

字體:16+-

很顯然,統一建國同誌會由於沒有建立起正式的組織係統,過於鬆散,多數時候隻是以一種聚餐的方式座談時局,參加者各有各的事業和組織,故而對統一建國同誌會的事情亦都不太起勁。

1940年12月23日,國民參政會第二屆參政員名單正式公布。這個名單總額上雖有所擴充,然對上屆在選的非國民黨人士或敢言之士如章伯鈞、陶行知、沈鈞儒等反而被排斥在外,所增加的則多是國民黨內的人。

梁漱溟仍在這個名單上,但當他在第二天(24日)早上看到報紙上發布的這個名單後,使他由先前對國民黨略感失望變得更加失望。他認為,國民參政會隻不過是一個戰時民意機關,形同虛設,若多羅致幾個非國民黨人物,在國民政府至少亦可裝點門麵。而執政的國民黨偏偏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使大量黨內閑人擠進來吃閑飯,真算沒出息到了家。這不能不使對國民黨恨鐵不成鋼的梁漱溟深深失望。

鬱悶中梁漱溟出門散步,不知不覺走到重慶新村四號張君勱的住處,遂進去與張君勱就此事交換看法。稍後,黃炎培、左舜生亦先後到來。在對新公布的參政員名單問題上,他們似乎有著共同的感覺與看法。

四人相談,感慨同深,自晨至暮,討論整日。在相互敦勉的氣氛中,他們共同感到應該提出一個方案以促進問題的解決。黃炎培激動地站起來說:大家不應妄自菲薄,而應當自覺地負起大局的責任,吾輩調解國共,必須有第三者明確的立場和主張。

梁漱溟也認為統一建國同誌會局促內地,深受執政黨鉗束,不容有所表現。張君勵也認為統一建國同誌會的組織形態太過鬆散,很難起到第三者的作用,各中間黨派必須進一步聯合起來,另外組織一個組織比較嚴密,比較有力量的統一組織。鑒於重慶的政治環境,張君勱還建議,新成立的政治組織在最初階段應該秘密進行,布置一切,必須在國民黨控製不到而又極接近內地的香港建立言論機關,隻有不在蔣介石的控製之下才能講他們所要講的話,然後以獨立的姿態出現,不必取得政府當局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