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聖雄:梁漱溟傳

回到人民中間

字體:16+-

梁漱溟之所以在大後方關心兵役問題,之所以不遺餘力地推動兵役問題的改善,在最初主要是他期待以此為抗戰效力,因為按照他的本意並不想躲在大後方坐而論道,而是期望與他的學生、朋友們在疆場拚殺。所以,當梁漱溟積極推動改善兵役運動不被人們理解甚至產生若幹誤會的時候,他深感繼續留在西南大後方已沒有什麽意義,便決心到華北戰地去。

1938年11月6日,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在重慶閉幕,梁漱溟繼續當選為駐會委員。隻是他此時已然決定離開大後方轉赴前線,所以向參政會力辭得脫。又經向最高當局請示,獲蔣介石嘉勉讚助,同意梁漱溟以軍委會特派員的身份前往華東、華北戰區巡視,發電令知各戰區長官遇事照料。軍委會補助路費一萬元,並派專車、專員隨行。

1939年巡視華北敵後時留影(前左4為梁漱溟)

梁漱溟到華北去,是因為他與華北地方有多年的關係。先前同他一起進行鄉村建設的同學、朋友在抗戰爆發後因各種原因沒有離開故土,梁漱溟時刻惦記著他們的安危。尤其是先前在河南鎮平整編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直屬第三政治大隊在秦亦文的率領下返回山東抗戰,初時以為攜有無線電台,可通消息,後來乃久無消息。這不免引起梁漱溟的焦慮,促使他無論如何也要到華北去一趟。

對於敵後的工作,梁漱溟素來抱有極大的興趣。早在戰前他就預計到,一旦中日開戰,就會有很多地方為敵我雙方的空白點,即我軍已撤出,而敵軍並未到。那麽,在這些地方,鄉下人最需要知識分子的領導和幫助,此時此地的鄉村工作亦必然較平時好做。因為在平時,鄉村工作者雖然處處為農民打算,但因鄉村工作者趨新,農民守舊,遂使鄉村工作者不免站在政府一邊,與農民形成彼此對立的樣子。現在,敵人、環境壓迫來,從事鄉村工作的知識分子和農民要共同對付敵人和環境,便很自然地真正走到一起,由相對轉為相合以對外。同時由於環境所迫,非團結組織不足以應付,農民也自然容易由散漫走上團體生活的道路。正是懷有這樣一種心理,促使梁漱溟決心到敵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