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新軍正在訓練操演沙盤
辛亥革命就廣義來說,至少應該從1894年孫中山覺悟算起。從那一年開始,中國革命的思想逐漸贏得了民眾,逐漸上升為一種主流形態,至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而達到**。如果從狹義去理解,所謂辛亥革命,其實就是指1911年在武昌發生的新軍起義,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後續變化。所以,要說清楚辛亥革命的曆史,就應該知道新軍的起源、演變、價值與問題。
起源
武昌起義的主體是湖北新軍。湖北新軍是清末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用了十多年心血訓練出來的一支近代化軍隊,與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號稱南北兩大新式軍隊,是大清王朝的兩大柱石。他們為什麽到了關鍵時刻不給力、掉鏈子,不是保護大清王朝,成為大清王朝的“忠誠衛士”,反而成為大清王朝的掘墓人呢?這確實是一個不得不說的曆史教訓,這和新軍的創建、成軍及指導思想有著密切關聯,是好心辦成了壞事,是缺少現代政治理念,不明白軍隊的本質和意義,至少對大清王朝來說,這都是無法改正的教訓。
新軍的創建起源於1894年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爆發後,原來英勇善戰的湘軍、淮軍係列,甚至還有清政府傾注大量心血培植的北洋海軍在戰場上望風披靡,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中國軍人的臉麵基本丟盡,大清國迅即陷入戰略被動,先前的鷹派不再高調,但中國究竟應該怎麽辦,那麽多鷹派、清流,都拿不出什麽好辦法。
恰當此時,隨軍協助丁汝昌指揮北洋艦隊作戰的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在黃海海戰之後向清政府提出一個建議,以為中國在海戰陸戰中的失敗或許有體製等方麵的原因,但從軍事戰略戰術和謀略上說,也有可檢討的地方。北洋海軍數年來未曾購置一艘新船,至於東西洋各國在船炮方麵的新進展、新裝備,更是一概烏有,這與日本拚命裝備最新武器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他建議清政府一定要追蹤世界軍事發展新動向,一定要注意添置新裝備,一定要改變先前的軍事架構,訓練十萬新軍,如此方才有可能十年生聚,一雪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