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勇說民國

楊度的“一聲歎息”

字體:16+-

楊度(1875—1931)原名承瓚,字皙子,後改名度,湖南湘潭薑佘石塘村人。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奇特的政治家,共和失敗後投身截然對立的政治派別,在袁世凱稱帝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底氣何來

楊度是洪憲帝製的策劃師,更是籌安會的組織者和靈魂人物,然而當洪憲帝製遭到國內外反對,袁世凱宣布廢止帝製、重回民國時,楊度於1916年5月1日向《京津泰晤士報》記者發表了一個“詞意堅決”的談話。大意如下:政治上的帝製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我楊某的政治主張絕無變更。兄弟我仍是徹頭徹尾主張“君憲救國”的一個人,一個字不能增,一個字不能減。大約十年前在日本,孫中山、黃興主張共和,兄弟就發表文章表示反對,以為共和係病象,君主乃藥石,人民諱疾忌醫,實為國家之大不幸。中國的未來,除了君主立憲外,別無解紛醫亂之方。

說到這次洪憲帝製,楊度並不推卸自己的責任。他表示:國體問題這兩年鬧得紛紛攘攘,我楊某確實應該負有主要的責任,既不諉過於人,亦不逃罪於遠方。有報紙說我楊某已經畏罪逃亡,你們親眼看到我跑了嗎?兄弟等新政府正式成立後,必將前往法庭躬受審判。當然,退一步說,政見不同,亦是共和國民應有的基本權利。

根據記者的觀察,楊度在接受訪談時,態度安閑,並沒有當時報界紛傳畏罪出逃的跡象。侃侃而談中,楊度並不對引起巨大政治動**的帝製複辟事件有絲毫悔意,並不認為由此引發的戰爭他應該負有多大責任。

又過了一個月,袁世凱病逝,楊度在挽聯中對洪憲帝製及其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說得更明白: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之後,再平是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複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