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晨光裏的遠行客

像農民,像米勒

字體:16+-

/ 涼月滿天/

19 世紀的法國,現實主義畫家柯羅、羅梭、米勒、杜普列、狄亞茲、杜比尼……大都曾住在巴黎近郊楓丹白露森林的小村莊巴比鬆,描繪法國普通的農村景色,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審美價值,這就是有名的“巴比鬆畫派”。

但是,當畫家米勒在1849 年搬到這裏時,巴比鬆還隻是法國的一個偏僻小鄉村,沒有學校,沒有教堂,沒有郵局,一片荒涼。米勒帶著一大家子住在巴比鬆大森林旁邊一個穀倉,每天作畫、種地、喂養一堆孩子。他在這裏一共住了27 年,到死都沒有擺脫貧寒,沒錢買畫布,寒冷的冬天隻能拾柴取暖。

貧困曾讓他想自殺,但他意識到這是個荒唐的念頭。他是個慈父,稱孩子們“我的小蛤蟆”。當他親密的朋友、哲學家盧梭給孩子們帶來一些糖果,“小蛤蟆”們狂喜地跺腳尖叫,卷發披肩的米勒見此情景謙遜而感激地微笑。這就是米勒,“莊稼漢的但丁,鄉巴佬的米開朗基羅”。

這一切都在他的畫裏得到了完美體現。《晚鍾》裏,日暮餘輝籠罩,遠方教堂依稀可見,裏麵傳來做晚禱的鍾聲,一對農民夫婦在田間默默祈禱……《簸麥者》裏昏暗的農舍,一位衣衫襤褸的農民使勁搖晃盛滿麥粒的簸箕,四周彌漫著金黃色的塵埃;《拾穗者》那收割後的麥田,三位農婦在金黃色的夕照下覓拾麥穗,她們的身影具有雕塑般的莊重,不再是這個世界卑微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主人,她們拾穗的形象更成為人類生存內在涵義的象征。雖然米勒筆下的人物都是窮苦農民,但他們都帶著英雄式的尊嚴,顯示著對生活的尊重與虔敬。

他和梵高不同。梵高是一束明亮的、帶有濃重神經質的火焰,有了一點小錢,就一杯接一杯地喝苦艾酒,一支接一支吸劣質煙,在陽光灼人的正午畫令人炫目的向日葵,一天畫十幾個小時,直到把自己搞得崩潰;米勒卻像一朵燭火,溫暖,平和,在無邊的暗夜裏靜靜燃燒自己,燭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