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國

第十一章 康有為的沒落

字體:16+-

1923年,吳佩孚50歲,在直奉戰爭中擊敗張作霖的奉係軍隊,被委任為直魯豫三省巡閱副使,駐在洛陽。康有為賀吳佩孚壽聯雲:

牧野鷹揚,百世功名才半紀;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

那個氣勢是飽滿拔節地烘托起來了,滄海橫流,豪傑出世,雄才大略,鷹揚虎視,極言宇內大才,超塵拔俗的宏大氣魄。正因為聯語極佳,被人窺破其中阿諛奉承的機關,坊間譏刺為“傍友”,猶今之傍大款的傍,吊膀子式的傍,其惶惶奔走,尋求依傍的心理昭然若揭。

他看中了吳佩孚的赫赫武功,看中了他也是秀才出身,看中了他也有複古思想。他自居“文聖”,想把“武聖”的尊號獻給吳佩孚。但吳氏對之尊而不親,使其失望而去。

當時有實力的是曹錕,曹氏的左右,沒有一個人喜歡吳佩孚,他在洛陽的計劃,外邊的傳說與他實際的作為並不盡同。對所謂“武力統一全國”,隱然知其不可,當時醉心武力統一的並非吳佩孚本人,反而是反對他或擁護他的人,前者借此對他攻訐加罪,後者借此謀利取勢。除了康有為,另有汪兆銘、張謇、章炳麟、徐紹楨、張繼等形形色色的知名之士,或者親到洛陽,或者函電飛馳,目的非常明確,而收獲甚少。其間如康有為、章炳麟表現異乎尋常的熱誠,康有為講四維八德,發揚傳統文化,以為和吳佩孚主張所吻合,期得采用。吳佩孚大概感到,橫柴入灶,團結無望;勉力從之,則可能產生技術性阻絕,導致未戰先輸。所以他對他們表麵上很尊敬,實際輕視,隻是虛與委蛇而已。

康有為行為顢頇。1924年,在西北逗留西安其間,督軍劉鎮華待為上賓。贈送上等皮袍,他又說冷,要買狐皮袍子,劉也應之。他給劉鎮華贈送一聯,捧場之病依舊。聯曰:華為五嶽首,海納百川流。依然老臉老皮,不顧社會反應,先把實力人物捧到極頂再說。以一並不高明的幕僚之才,而欲棲身教主地位,時勢不作美,前途每況愈下的局麵之下,其猴急抓狂的心理真是不堪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