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來書雲:“近時學者務外遺內,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誠意’一義,針砭膏肓,誠大惠也!”
吾子洞見時弊如此矣,亦將何以救之乎?然則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盡,複何言哉!複何言哉!若“誠意”之說,自是聖門教人用功第一義,但近世學者乃作第二義看,故稍與提掇緊要出來,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注釋】
①顧東橋,名璘,字華玉,上元人。弘治進士。
【譯文】
來信寫道:“如今的學者專門在外物上下功夫,而忽視內心,雖知識廣博,卻難得要領,因此先生特別倡議‘誠意’的說法,針砭已入膏肓的學者,實在是大有裨益。”
你洞察時事弊端已經到了這個程度,又打算怎樣去救治呢?雖然這樣,我的心思,你已經一句話說盡了,我還有什麽可說的呢!我還有什麽對你說的呢!“誠意”的說法,固然是聖人教人用功時首要的事,但近世學者卻把它當作次要的事來看,因此我略將其中的重要性提出來,並不是我自己獨自提議的。
【原文】
來書雲:“但恐立說太高,用功太捷,後生師傳,影響謬誤,未免墜於佛氏明心見性、定慧頓悟①之機,無怪聞者見疑。”
區區格、致、誠、正之說,是就學者本心日用事為間,體究踐履,實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積累在!正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聞者本無求為聖人之誌,又未嚐講究其詳,遂以見疑,亦無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當一語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謂“立說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注釋】
①定慧,言堅定修持而發真智慧也。頓悟,言利根上智,頓時解悟,立地修證也。皆釋家語。
【譯文】
來信寫道:“隻擔心先生的立論過高,踐行求快,後生問學相傳,產生錯誤,未免就成了佛教明心見性、定慧頓悟的機鋒,難怪聽聞您的學說的人會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