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畢竟是一名醫師,這裏想針對所謂的“情緒”,聊聊醫學原理。
2020年10月的研究結果發現,情緒之中,尤其是憂鬱的情緒和病毒有關。
這是慈惠醫科大學近藤一博教授的研究結果。
研究顯示,人皰疹病毒-6型感染的基因會製造形成憂鬱症的蛋白質。
其實,過去人們一直在研究造成憂鬱症的人類基因,但是始終沒有找到關鍵的基因。
因此,近藤教授轉念想到“說不定不是人類的問題,而是導致人們感染的病毒有問題”,並且腳踏實地研究至此。
近藤教授在發表研究結果的時候說:“憂鬱症和心靈脆弱沒有關係,絕對不是出於個人責任而引發的疾病。”
近藤教授說得真好!隻要憂鬱的情緒和欲望、興趣低落持續兩周,就會被判斷為憂鬱情緒。
如果就連這種持續性的憂鬱情緒都是病毒的問題,那我們每天感受到的憂鬱,或許就是受到病毒活動的程度影響。
除此之外,2018年8月,在京都大學的成宮周特聘教授和神戶大學的古屋敷智之教授的共同研究中發現,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的發炎症狀。
據研究,隻要有壓力,腦部的發炎細胞就會產生活性,造出發炎物質,進而演變成憂鬱症。
發炎本來就是為了抵禦細菌和病毒。也就是說,這是人類為了活下去,出於本能刻意引起的反應。
然而,“戰場”卻因為發炎這個“對戰”的行為而變成一片焦土。也就是說,腦細胞會因為對戰過度而損壞,或者是活動力減弱,進而引發憂鬱的情緒。
這兩種研究目前仍停留在理論階段,接下來全世界的研究機構都將進行驗證,在醫學上要證明這個理論正確應該還需要一段時間。
然而,重要的是這些研究都推翻過去認為“憂鬱是因為心靈脆弱”“憂鬱就是懶惰病”的武斷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