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引導式提問

如何處理難以回答的問題、消極的話題

字體:16+-

問題越難,越能讓對方深入思考,給出有意義的答案

十五年前,我在某網站上負責一個采訪科學家的連載欄目,接觸過許多科學界傑出人士,例如,以智能機器人研究聞名的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先生、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職的實體用戶界麵(Tangible User Interface)研究者石井裕、開發了機器服(混合輔助義肢)的CYBERDYNE公司創始人及CEO山海嘉之先生,等等(後來以《我們的瘋狂☆工程師主義》為題出版了實體書)。

我的大學本科就讀於商學院,是徹頭徹尾的文科,沒學過什麽理科,對相關知識也一竅不通。不過,這個以科學家為對象的采訪專欄卻受到許多讀者的肯定。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寫得通俗易懂,誰都能看明白。

接受連載任務之初,我就跟編輯確認過:“這個連載麵向的不是專家吧?”如果是寫給專家看的,我肯定無法勝任,因為完全不具備專家們的知識與視角。但如果是寫給普通大眾看的報道,就沒問題了。隻要按我理解的程度寫就行。最後,我的報道獲得了大量讀者的支持,大家都說:“從沒讀過這麽好懂的科學家采訪!”

也是那時候我才知道,同為理科,不同領域之間也互不相通。比如,學電力的人不懂機械,學機械的人也不懂電力。在文科出身的我看來,理科是一個囫圇的整體,但事實上,不同領域都有各自的知識體係。即使都是理科,某個領域的專家也跟文科出身的我一樣,缺乏對另一個領域的知識了解。

正因如此,采訪才能發揮作用。對方是真正的科學家,如果真的想問專業知識,他們隨隨便便就能聊很久,但我聽不懂,也無法寫成報道。加上讀者也是普通大眾。

所以在采訪開始前,我都會對他們說:

“十分抱歉,我是文科出身。雖然也看了許多該領域資料,但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希望您稍後能用簡單的語言講解,好讓我也能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