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夢、時間與短視頻

第十六章 邊界與畫外

字體:16+-

繪畫對攝影有一種父權式的壓製,於是每本攝影指南中都在談論構圖,似乎好的攝影照片都應該進行構圖。

當所有的取景都以黃金分割來設計,那就是一種數學式的思考。然而,無論是一張攝影作品還是一段動態的影像,我首先關注的是信息量的框定。也許我們應該從信息學而非從數學的角度來理解取景。

信息量,總是有兩個趨勢——飽滿或稀缺。

每一段影像都自帶著邊界,而這個邊界首先來自畫框的大小和比例。

標準的電影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32寸的電視機長度為69厘米,寬度為39厘米;iPhone 14 pro max的屏幕尺寸則是160.7毫米×77.6毫米。電影畫幅從4∶3到16∶9的改變是電影美學上一個巨大的進步,它改變的不是技術,而是讓我們意識到了,電影的最佳狀態不在於4∶3的畫框中框中一張臉,而是在盡量寬的比例中,看到更大的視野和畫麵。電影表現的不是一張麵孔,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在哈維爾·多蘭的電影《媽咪》(Mommy)中,導演為了表現極其擁擠的家庭氛圍,用1∶1的比例拍攝。在這樣的視野中隻有人。人擠人,鼻尖碰鼻尖,怒吼的唾沫隨時可以噴濺到另一個人的睫毛上。影片的**是心情難得舒暢的時刻,通過演員表演的配合,伸個懶腰的動作,撐開了畫麵,將畫幅比從1∶1改成了16∶9。

在手機中打開一個豎屏畫麵,這塊滿屏的畫麵被我們拿在手上,並以一個手臂的距離觀看,信息是飽滿的,有的時候甚至是過剩的。如果在豎屏手機中播放觀看橫屏畫麵,屏幕上則留有一部分空餘,橫屏的畫麵就會被擠壓,信息則會走向稀缺,會確定一種遠距的觀看。

每一段影像都有視覺的深度,深淺總是影響著信息量。

在畫麵的內部,全景深的畫麵會讓信息量趨向飽滿,從遠處的天際線,到近處鼻尖的汗珠,我們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走向稀缺,則是一片朦朧,達到極致就是一片純黑或純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