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昨夜星辰

·二手寫作·

字體:16+-

為什麽詩人會傷春悲秋呢?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先從悲秋講起。在一天中,黃昏是白天和夜晚交界的時刻。如果把這個時段放大到一年當中,和黃昏處在相同位置上的季節是什麽呢?是秋天。黃昏之於一天恰恰就像秋天之於一年。當詩人們進入秋天,秋風蕭瑟,北雁南歸,無邊落木,很容易會產生哀傷的情緒。

最早的悲秋的詩歌是宋玉的《九辯》,他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當然,不是說到了秋天就一定會悲傷,就像黃昏日落也不一定讓人哀愁。劉禹錫就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二首·其一》)這和詩人所處的環境有關,也和不同詩人的個性氣質有關。但悲秋畢竟比較普遍。其實並不是因為秋天這個季節本身使你哀傷,而是因為你心裏原本就有情緒,隻不過秋天把這些情緒一下子喚醒了,把它們放大了好幾倍。

是因為你遠在他鄉,所以秋風一起,你可能會思鄉,你可能會像張翰一樣想起家鄉的鱸魚膾、蓴菜羹;是因為你仕途不順,所以當枯葉落下,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前途渺茫,注定平凡一生。這些情緒本來被你小心翼翼地藏在心裏,可是當秋風、秋雨、秋蟬、秋葉忽然降臨在你的生命中,那些情緒就全部被喚醒了。

所以悲秋的“悲”,在不同的情境裏是不一樣的。比較常見的悲,是詩人把自己的生命體驗投射到自然的物上麵,他看到落葉很容易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像落葉一樣枯萎,於是產生一種生命衰頹的悲哀。

春天呢,草長鶯飛,其實是萬物生長、充滿希望的季節。為什麽也會哀傷呢?陸機在《文賦》裏麵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悲落葉於勁秋”我們好理解,但不是“喜柔條於芳春”嗎?怎麽還會傷春呢?其實傷春往往是在暮春,在晚春,有落花的時候。如果你理解了落葉會帶來悲傷,你也可以理解落花帶來的悲傷。上一講我們講過劉方平的《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落花這個意象會讓人想到自己逝去的年華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