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十月,華麗的天子車駕離開鹹陽,秦始皇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巡遊。十一月,來到了雲夢、九嶷山,然後浮江而下,經過丹陽,到達錢塘。由於錢塘江水勢滔天,波濤洶湧,車隊遂向西走了百餘裏,由狹中渡江。
渡江之時,龐大的車隊引來許多人觀看。這時,人群中一個高大威武的少年突然說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這句話秦始皇當然不會聽到,他也不會想到,在這樣一個窮鄉僻壤,竟然隱藏著一個秦國的死敵。
——這個少年,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一生的使命,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亡秦”。他從秦二世元年(前209)從會稽起兵開始,每遇秦兵,戰無不勝,秦軍望之披靡,聞風而逃。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秦王朝就土崩瓦解。
在其後的楚漢之爭中,項羽卻失敗了。曆史學家常常為項羽鳴不平,把其失敗之因簡單歸結於項羽主觀決策上的失誤。而眾多的文人墨客則將其描繪成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大多論者忽略了其失敗的必然性。
之所以說項羽的使命是亡秦,是因為他與大秦天生有國仇家恨。項羽的祖父、楚國大將項燕被秦軍射殺,而項羽所在的楚國,多年來與秦戰爭不斷,並最終為秦所滅。所以,當項羽兵進鹹陽時,瘋狂的複仇行為便在所難免。
據說,項羽率大軍進入鹹陽後,竟在一天之內就將秦國皇親800餘人連同4000名文武官員全部殺死。秦王子嬰就是被項羽本人用方天畫戟紮入胸腹扔到街心而斃命。隨後,8000江東子弟潮水般湧入秦宮,將財寶、美女搶劫一空後,又放一把大火,將阿房宮內的宮殿、樓閣燒成一片廢墟,大火燒三月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