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好一個宋朝

附錄1 假如一千年前有諾貝爾獎

字體:16+-

假如一千年前就有了諾貝爾獎,哪些中國人會有機會問鼎呢?

之所以將假設的時間點放在一千年前,是因為一千年前的中國適逢宋代,那是中國經濟文化的頂峰。曆史學家陳寅恪先生便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複振”。

宋代也是中國科學發展的鼎盛期,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李約瑟說道:“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麵,或純粹科學方麵,都是如此。”那個時代如果有諾貝爾獎,中國人獲獎必如探囊取物。

物理學獎

曾當過大宋社科院院士(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的北宋科學家蘇頌,最有資格問鼎11世紀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位在工程學與天文學上有著極深造詣的大學者曆時數年,終於在1092年與韓公廉等人一起成功組裝出一個集觀測天象、計算時間、報告時刻諸功能於一體的自動化天文機械——水運儀象台,率先使用了擒縱裝置,由水力驅動,一晝夜渾象自轉一圈;每到一定時刻,就有木人自行出來敲鍾擊鼓、報告時刻、指示時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蘇頌又將水運儀象台的總體與各部件繪圖加以說明,著成《新儀象法要》一書。因此,今人根據蘇頌的記載,還可以複製出水運儀象台。

頒獎詞:人類對於自動化技術的渴望無疑是推動曆史的最大動力之一,蘇頌做出的貢獻使得人們運用精密的儀器完成自動化劃分時間刻度成為可能。他還將時間的流動與天體的運行緊密聯係在一起,啟示了未來人們對宇宙奧秘的探索。

化學獎

比蘇頌年輕11歲的沈括,擔任過北宋社科院院士、天文學院院長(欽天監)及宋政府的“外交官”,是一位全才式的科學天才,對天文、曆法、地質、光學、醫學、數學等領域都有過人的研究。他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發現磁針在指南的時候,“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對地磁偏角的記錄。他又發現,日月星體為球形,月球並不發光,其光亮來自太陽光的反射。他又發現,硫酸鈣晶體解理之後的“最小單元”,都具有相同的晶形,為六角形,規整如同龜甲。如果不是對大自然的奧秘有著赤子一般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恐怕沈括不會有這麽新奇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