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則流傳頗廣的段子,說:“一個矮個子青年,住著位於市中心的二層樓,依靠在市場賣麵食的收入,娶得起漂亮妻子,還不用妻子上班。這不是夢,這事就發生在中國,青年名叫武大郎。”有人借此調侃,也有人真的以武大郎的例子來證明宋朝的富庶——這當然很扯淡。因為武大郎隻是虛構出來的文學形象,一個被設定為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尋常市民。問題應該反過來求證:假如宋朝確實有一個武大郎,他可能過上段子中所形容的生活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當然需要評估出一名宋朝平民的收入水平與生活成本。感謝曆史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梳理出了非常翔實的宋代物價與日常收入資料(如河南大學教授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物價研究》),靠著這些資料,我們完全可以重建一份宋朝“武大郎”的生活賬目,並大體上描述出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
宋朝平民的收入
說到宋朝人的經濟收入,也許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官員俸祿。許多人都知道宋朝官員的工資高哇,事實是不是如此呢?我大略計算了一下:宋朝宰相的月俸為300貫,加上各種補貼,如“職錢”“祿粟”“薪炭錢”“芻粟”“傔人衣糧”以及職田租金等,加起來不會少於500貫。相當於年薪40萬美元,這個水準跟美國總統的年薪差不多。知縣的月俸為18貫,加上各類津貼,不會少於40貫,折算成人民幣,月薪少說也有兩萬元,雖說不是很高,卻也不算低。但我們要說的“武大郎”們並不是官員,顯然不能以官員薪俸的標準來衡量宋朝小市民的收入水平。
武大郎是一名在城市街巷叫賣炊餅(饅頭)的小商販。那麽,宋朝的商人群體收入幾何呢?在建康府,“房廊之家,少者日掠錢三二十千,及開解庫、店業之家,家計有數十萬緡者,營運本錢動是萬數”。大城市的富商,每日單房租的收入就有二三十貫,一年下來近萬貫。南宋棗陽有一個叫申師孟的職業經理人,“以善商販著幹聲於江湖間。富室裴氏訪求得之,相與歡甚,付以本錢十萬緡,聽其所為。居三年,獲息一倍,往輸之主家,又益三十萬緡”。申師孟是個經商奇才,用10萬貫的本錢,三年獲利20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