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時節,正是慎終追遠的時刻。不由得想起幾年前的舊聞:清明節前夕,四川某居民小區掛出橫幅,上寫“恭祝全體業主節日快樂”;陝西某公司給四星客戶群發節日祝福短信:“您好!清明將至,提前祝您節日快樂!”……看到祝福語的小區業主與客戶都很鬱悶:清明節不是祭拜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嗎,怎麽可以說“節日快樂”?
其實,從節日淵源與傳統民俗的角度來說,古代的清明節確實是一個充滿歡笑聲的節日,古人過清明,是很快樂的。
這得從春季的三大傳統節日說起:上巳、寒食、清明。我們現在所繼承的清明節,實際上是融合了上巳節、寒食節與清明節三個節日。曆史上,這三個節日的時間非常接近:上巳節是農曆三月初三;寒食節為冬至後第一百零四日至一百零六日,連續三天;而寒食節一結束,即是清明節。也因此,古人基本上將上巳、寒食和清明連著過。
因為時間靠得太近,使得三個節日的民俗相互融合。不過,若要溯源,它們的節日內涵還是不同的。簡單地說,上巳節的主要習俗是在水邊飲宴遊樂,所以杜甫有詩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著名的“曲水流觴”便是上巳節的傳統節目。
寒食節則是一個傷感的日子,節日期間要禁火三天,隻能吃冷食,故名“寒食”,相傳是為了紀念先秦時被晉文公用火燒死的名士介子推。紀念逝者、吃冷食,決定了這個節日的冷色調,民間也漸漸形成了“寒食上墳”的習俗。
到唐朝時,政府正式將寒食節確定為掃墓的日子。玄宗皇帝於開元二十年發布敕令:“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埽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餘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例程。”所以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墓雨人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