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好一個宋朝

宋人過節

字體:16+-

回到宋朝過春節

每年過春節,幾乎都能聽到身邊朋友的感慨:“這年味越來越淡了。”之所以覺得年味淡,是因為舊時那些烘托節日氛圍、體現節日內涵、生成節日文化的禮儀、符號、習俗,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皮(禮儀、符號、習俗)之不存,毛(年味)將焉附?許多年輕人甚至沒有什麽機會感受以前過年時的濃烈氣氛,對中國人最重視的這一傳統大節,更是幾乎沒有多少感情。

那麽,何不隨我一同看看宋朝人是如何過春節的,體驗一下八百多年前的年味呢?

臘月

時序一進入臘月,宋朝街市上的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家家戶戶開始用豬肉、羊肉、魚肉醃製臘味。臘味不但可作年貨,還可以儲存到第二年夏天。據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臨安的富貴之家,遇到了下雪天氣,要開筵飲宴,塑雪獅,裝雪山,以會親朋,淺斟低唱;若是晴天,則邀朋約友,夜遊天街,觀舞隊以預賞元夕——那些準備用於慶賀元宵的歌舞隊,早已在大街上彩排開了。

南宋畫家馬麟所繪《秉燭夜遊圖》

市場迎來了節日消費的旺季:街市盡賣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勃荷、胡桃、澤州餳;朝天門內外競售錦裝、新曆、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鍾馗、狻猊、虎頭及金彩縷花、春帖幡勝之類,為市甚盛;小販沿街叫賣,“錫打春幡勝、百事吉斛兒”,“以備元旦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又有市爆仗、成架煙火之類”。

這裏有幾個名詞需要解釋一下:“撒佛花、韭黃、生菜、蘭芽”都是冬季的時蔬;“勃荷”即今人說的薄荷;“澤州餳”是一種風靡宋朝的飴糖;“新曆”即新一年的日曆;“桃符”是春聯;“鍾馗、狻猊、虎頭”都是年畫;“金彩縷花、春帖幡勝”與“錫打春幡勝、百事吉斛兒”則是過年時張貼、懸掛的吉祥物;“爆仗、成架煙火”是煙花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