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實感,強烈的時代精神,高度的藝術性,三者合在一起,賦予了《維特》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寫成《維特》,歌德“感到自己像辦完一次總告解一樣,心情既愉快又自由,獲得了過一種新生活的權利”;但一種被稱作“維特熱”的時代病,卻被這本小書引發了出來。
《維特》一問世,當即風靡了德國和整個西歐,廣大青年不僅讀它,而且紛紛模仿主人公的穿戴打扮、風度舉止。“狂飆突進”運動的重要成員詩人舒巴爾特在一篇評介文章中談自己讀《維特》的感受時說:“我坐在這兒激動不已,胸口怦怦直跳,狂喜而痛苦的淚水滴答滴答往下淌,因為——我告訴你吧,讀者——我剛剛讀完了我親愛的歌德的《維特》。讀嗎?——不,吞噬!要我對他進行評論嗎?我要是能這樣做,我這人就沒有心肝……我奉勸諸位還是自己買一本《維特》來讀讀!但讀時務請帶上自己的心!——我寧肯終生窮困,一輩子睡幹草、飲清水、吃樹根,也不願失去體察這位多情善感的作家的心曲的機會。”然而,並不隻青年一代才如醉如癡地讀《維特》,連德高望重的大詩人克洛卜施托克、道貌岸然的神學家拉瓦特爾,以至於蓋世英雄拿破侖,也統統為這本“小書”所傾倒。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人對《維特》看不慣,而形形色色的衛道士更是斥之為“**書”“不道德的該遭天譴的書”,表麵理由是有少數人學維特的樣自殺了,真正原因卻是書中的反封建精神觸到了他們的痛處。德國的一些邦和丹麥都宣布《維特》為禁書,它的譯本一出現在米蘭就被教會搜去全部銷毀。但盡管如此,仍阻止不了《維特》的流傳,它很快被譯成各種語言。在資產階級意識特別強烈的英、法兩國,到18世紀末已各有譯本十數種之多,仿效之作也大量湧現。據一篇日本著名日耳曼學家的文章,《維特》的日譯本迄今共有45種,其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