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樊登講論語:學而(精裝版)

焉用佞:誰說做人一定要有好口才

字體:16+-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當古書中出現“或曰”的時候,後麵說的往往不是什麽特別好的話,以至於連說話之人的名字都不願意提及。

“雍”是冉雍,字仲弓,是孔子門下“三冉”之一,“三冉”分別為冉耕、冉雍、冉有。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意思是有一個人評價冉雍,說他“仁而不佞”,達到了仁的境界,但是表達能力不怎麽樣。“佞”就是會說話、口吐蓮花的意思。

這個人的評論,令孔子相當不滿意。

首先,對方輕易地論斷有人達到了仁的境界這件事,孔子就不能夠接受。

孔子在《論語》中,除了說顏回三月不違仁之外,很少評價某個人真正地做到了仁,他認為一個人要處於仁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

其次,有人輕易地評價冉雍已經達到了仁的境界,但是表達能力卻不行,這如同我們今天評價一個人,說他很不錯,就是不太會包裝、不會自我炒作。

對此,孔子的回複是“焉用佞”。為什麽非得那麽會說話、非得那麽能表達?這是孔子的標準。

“或曰”的標準,代表了一種世俗的觀點。世俗的觀點認為,仁沒有多麽了不起,更了不起的事是會表達、會說話,能夠左右逢源,能夠口吐蓮花,這個評論整個被孔子推翻了。孔子強調,冉雍到底算不算達到仁,我並不知道,但是,用不著那麽會說話。

孔子不喜歡一個人口才特別好,他覺得“巧言令色,鮮矣仁”,如果一個人特別喜歡表達,表情非常豐富,言辭特別華美,很少是仁人。所以孔子說“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如果一個人整天靠著一張嘴來跟別人打交道,引誘別人做一些事,這種人往往最終都會招致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