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在跟自己的孩子孔鯉交流的過程中,講過一句名言:“不學《詩》,無以言。”如果不把《詩經》都熟讀了,就沒法跟人好好說話。當時,有文化的人常引用《詩經》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詩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資料,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人讀的《論語》。
孔子感歎,一個人熟讀《詩經》三百篇,讓他去做一件事卻做不好,無法解決困難。讓他跑跑外交,遇到事情不能隨機應變、獨當一麵。雖然他學了這麽多,把《詩經》三百篇都背得那麽熟,但又有什麽用呢?
孔子是在反思應試教育,反思書呆子式的學習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能背書的人,一到做事,就遠離了自己背下來的內容。他學的知識,並不能靈活應用到做事情上去。
在這裏,建議大家讀《論語》時,不必下苦功夫把所有內容都背下來,尤其對成年人來說更是如此。如果能夠學到其中的一兩句話,把它貫徹到日常行為中去,才算真學到了東西。
學習上就是如此,會背課文或公式、會考試,不算真學到知識。如果你學的知識,它進入你的身體,成為你的血脈,成為你的思維方式,成為你做事的方法準則,這才是真正地學會了。
有人說讀書沒有用,有人說讀書有用,我個人的觀點很明確:讀書有用,且應該經世致用。我們做企業、創業、講書,用的全是書上的內容,甚至在家裏安排家庭活動,教育孩子,用的也全都是書中所講的內容。讀書是一件非常有用的事,即便書中講的未必都對,但是總比你自己瞎琢磨的強。自己一個人琢磨一些事情,閉門造車,會走很多的彎路,付出很多的成本。其實你若能夠讀一下相關領域的書籍,便能有不菲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