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季子然在《論語》中出現得比較少,大概就這一次。季子然是季氏的一個子弟,是貴族的子弟。
他問孔子:“仲由和冉求能不能算作國之棟梁?子路和冉有這兩個人是不是大臣?”
孔子與季子然的對話一反常態,讓人有點意外的感覺。孔子說:“我以為你問什麽奇怪的事,原來並不是什麽大事,隻是問由和求這兩個孩子的事情。所謂大臣者,就要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孔子曾經提倡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君子儒以弘揚大道為己任,小人儒則以養家糊口為目的。如果一個人做事是為了養家糊口,學道理和文化是為了能夠賺那麽一點點錢,那就是小人儒。小人儒不能夠被稱為大臣。大臣要能夠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比如孔子,在魯國做到了大司寇,後來發現道不同,他立刻就走了。又比如孟子,到處推行自己的王道,跟所有人談仁義治國,遇不到同道中人,他也不會為了混口飯吃而留下。這是要做大臣的人所必須持有的秉性。
“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這兩個孩子是具臣。具臣是辦事的能手,是處理問題的高手。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做事麻利、有操守的職業經理人。
聽完孔子的回答,季子然問了一句比較陰險的話:“那這些人是不是讓他幹啥就幹啥?”
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季氏想找唯命是從的人,能為他們做一切事情的人。
孔子一聽不高興了,你能聽出來下麵的口氣明顯嚴厲了。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兩個弟子,所以直截了當地說,如果讓他們去弑父、弑君,犯上作亂,他們是不可能聽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