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幹啥,就是給武則天寫了首情詩
?
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六八○年),洛陽城一座宅院裏,兩個男人在一起喝酒。
年齡稍大一點的叫劉希夷,小一點的叫宋之問,兩人不但是同班同學,同一年考中進士,而且還是實在親戚,舅甥關係,年齡小的是舅舅,大的是外甥。
這種情況在今天也並不少見,沒辦法,沒地方說理去。
酒過三巡,年長的劉希夷從懷裏掏出一張紙:“舅,我前兩天剛寫了一首詩,您給點評點評唄。”
宋之問放下手裏的筷子,並不客氣,隨意地接過了那首詩。
在那一刻,兩個人誰都沒有想到,正是這首詩,為劉希夷引來了殺身之禍,宋之問也因此卷入一樁撲朔迷離的“因詩殺人”案。
壹
宋之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十九歲進士及第後,就被招進文學館,成為宮廷禦用詩人。
雖說年齡比外甥還小幾歲,但宋之問在詩壇的地位卻非劉希夷可比,據《舊唐書》記載:“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與大詩人沈佺期合稱“沈宋”。
今天我們說起沈佺期和宋之問,感覺並不是很出名,好多人甚至不知道這兩個名字。其實,“沈宋”在當時詩壇的地位非同一般,不是因為他們寫過多少首流行的詩,而是因為這兩人對中國律詩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唐朝之前的詩歌被稱作古體詩,在格律上是沒有統一規範的,沒有嚴格的平仄要求,對仗、押韻也不講究,這也是古體詩讀起來沒有唐詩那麽朗朗上口的主要原因。
宋之問和沈佺期,還有杜甫的爺爺杜審言等人,身體力行,在“初唐四傑”的基礎上,完善了五言格律詩體製,並創造了七言律詩新體,明確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將唐詩發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宋之問是公認的中國格律詩奠基人之一。可以說,唐詩中的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就是在宋之問手上定型的。